作者 | 德新
編輯 | 于婷
真的有那么絲滑?
阿維塔11,這款車不用過多介紹,長安 x 寧德 x 華為?3家聯(lián)合打造。
外觀獨特,在寶馬17年的頂尖設計師Nader Faghihzadeh主導的設計;
用料也很足,90度 - 116度的電池,34.99萬的起售價;
最亮的是,華為全棧的智能化技術。
9月份我們已經(jīng)拍過實車,基礎素質過硬。
智能化表現(xiàn),差不多是這個車在12月新車交付前最后的待確定環(huán)節(jié)。
阿維塔11在交付后,首批就會開放:高速/快速路/城市環(huán)路的領航輔助駕駛,以及自動泊車功能。
華為提供的技術,阿維塔主導的產(chǎn)品定義,這款車輔助駕駛有什么特別?
方案特點:上限高,極度平順
講智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阿維塔本身的產(chǎn)品設定:
阿維塔11這款產(chǎn)品,本身是運動兼顧舒適,但是更偏舒適的定位。這個車,有運動的底子,讓駕駛者感受到有很好的操控,同時又兼顧了后排的舒適;
它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也是一樣,有非常強大的硬件,這堆硬件支撐了一個很高的上限,其實是可以有很激進的通過能力,但阿維塔又把它調得非常溫和。
阿維塔內部打了一個比方,希望這個系統(tǒng)是一個有經(jīng)驗的禮賓司機,全程不踩一腳剎車,很有預見性地讓這個車很安全、舒服、又高效。
阿維塔11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有什么特色呢?
這張圖,就是阿維塔11智駕產(chǎn)品定義的精髓。
綠字部分,是內部認為比較有特色的功能點。比如:
城區(qū)的無保護右轉、無保護左轉;
高速/封閉環(huán)路場景:障礙物避讓,施工剎停,大型異形卡車識別,上下匝道;
低速泊車場景:車位搜索、錐筒識別、斷頭路泊入泊出。
極限車位挑戰(zhàn):這也能停?
極限車位泊車,考驗精準的感知能力,以及路徑規(guī)劃能力。
這是接近道路盡頭的一個斜列車位。前進的方向已經(jīng)被一排錐筒擋住了。
可用車位是左側的第二車位,左側第三車位也被一個錐筒占了。
所以錐筒和周邊車輛就圍成了一個有限空間。
阿維塔這個時候可以車頭泊入或者車尾泊入,我們選擇了難度更高的車尾泊入,這樣還會增加一個調頭的操作。
泊車過程中,阿維塔其實少量借用了后方已經(jīng)被錐筒占用的車位空間,以及利用前面被錐筒圍起來的一圈空間來實現(xiàn)調頭。
這個調頭泊入其實做得非常精細:
用激光雷達來精確地掃描周邊的可用區(qū)域,既充分利用空間來調頭,又不能碰到一些障礙物;
用攝像頭來識別地面的停車位標識線;
用毫米波、超聲波雷達,來檢測車周邊的行人,這樣做到泊車的過程里,有行人通過隨時剎停。
這種疑難雜癥車位,有幾重挑戰(zhàn):
第一,能不能識別到空車位;
第二,識別到空車位之后,敢不敢停。
我們在現(xiàn)場也試了蔚來的ES7和小鵬的G9。
ES7和G9都沒有成功識別到這個車位。
魔鬼路段挑戰(zhàn):這也能過?
魔鬼路段挑戰(zhàn),主要考驗感知能力,在強感知基礎上,阿維塔11的規(guī)控是做得比較連續(xù)、舒緩的。
這是在專業(yè)測試場地,華為蘇州的測試場,模擬的一個魔鬼路段,有大彎道、隧道、側翻車、錐桶、水馬、連續(xù)彎等等。
重點看兩個場景:
側翻車和錐筒。
這一類的異形靜止物體、以及錐筒這樣的小目標,加上施工場景,是我們之前開各種輔助駕駛車,在高速路段上非常常見的。
可以說極少成功識別,大部分情況會直接撞上去。
第一個場景隧道口的側翻車。
我們來看一下阿維塔11的表現(xiàn),過彎道之后,以時速接近60的速度,進隧道口,剎住了。
其他車輛的表現(xiàn):
特斯拉Model Y識別到了,剎車不足,人為接管;
蔚來ES7 成功識別,成功剎住;
小鵬G9沒有識別。
第二個場景是隧道內有一排連續(xù)的錐筒,相當于模擬一個施工場景,看車輛能否識別并自動變道;
· 阿維塔11,順利識別到了,并且匯入了左道;
· 特斯拉Model Y,識別到了,但是打的方向不夠,差點擦邊過去;
· 蔚來ES7,未識別到;
· 小鵬G9,遠遠識別到了,它停下等司機接管。
好的,上面兩個場景挑戰(zhàn)完畢,我們并不能直接得出,阿維塔11輔助駕駛能力最強的結果。
不過確實,值得一吹(講)。
第一個場景下,有幾重因素的挑戰(zhàn):時間短,光線變化,靜止異形物體。
1. 車速大概在60左右,相當于每秒16.67米,撞上100米外的障礙物,大概只需要6秒,車速越高,難度越大;
2. 進入隧道,光線的明暗快速變化。這種情況下,駕駛員的人眼瞳孔放大,一般人眼的瞳孔反射時間大概是1 - 2秒。當光線明暗變化一大,攝像頭就瞎了。
阿維塔11采用了高動態(tài)HDR算法。這個詞在相機、影像領域聽的很多。大概什么意思呢。就是當環(huán)境的光線發(fā)生快速變化時,相機會拍攝多幀,一些幀更亮、一些幀更暗,然后將這些幀的信息拼到一起,得到細節(jié)更豐富的畫面。
3. 靜止異形物體?;氐竭@個時候,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側翻車輛。正常行駛的車輛,機器已經(jīng)學習了千千萬萬遍,但側翻了以后,它就變成了一個異形的物體。
這個時候,視覺圖像算法不一定能識別出來異形的目標并且做出判斷,所以這個場景也靠激光雷達、4D毫米波雷達來融合補充補充。激光雷達的特點就是測距準,4D毫米波的特點是增強了對靜止物體的識別能力。
這段展示了于高性能傳感器的融合感知能力。
再仔細看下第二個場景。
第二個場景主要是針對遠距離錐筒的識別,難主要是考驗對弱光環(huán)境下遠距離小目標的精確感知能力。
隧道環(huán)境整體比較暗;
連續(xù)錐筒,是一堆比較遠的小目標;
測距也是難點,只有精準感知到小目標的位置,才好做后面換道的決策規(guī)劃;
阿維塔跟華為聯(lián)合定義的這套智駕方案,攝像頭也是一大特色:F/1.6的大光圈,3.0微米的像素尺寸。
大光圈大像素的好處就是,弱光下的畫面細節(jié)會更豐富,也更加有利于識別算法對小物體的檢測。
除此之外,融合的激光雷達也帶來了幫助,不僅知道前面有錐筒,而且精確知道多個錐筒描繪的物理邊界。
這些都是強感知帶來的好處。
最后,做一點補充說明:
蔚來ES7和小鵬G9都加了激光雷達。我們了解到,ES7的激光雷達已經(jīng)在投入使用,G9還沒有,可能要到明年初XNGP開放時才會啟用。
然后ES7的激光雷達在車頂,這個位置主要守護的是相對遠距離一些的目標。
所以這里會呈現(xiàn),大家都有激光雷達,但在能力上仍有差距的情況。
公開道路挑戰(zhàn):這么絲滑?
公開道路體驗,更多是讓我們感受到阿維塔11的調校風格。
這是在蘇州的一段快速路/城市環(huán)路場景,全長38公里多,快速路/封閉道路的路程大概在32公里左右,全程的平均時速大概在60+ km/h。
我們主要講幾點:
加塞的處理很平順,減速比較輕柔;
入彎、入匝道,平滑過渡,不會有車速驟降的情況,比較符合人的駕駛習慣,舒適兼顧效率;
上下匝道,成功率高。
這些特性呢,還是回過來,跟車輛的感知能力有很大關系;其次,就是產(chǎn)品定義和調校風格。
整體上,阿維塔11的輔助駕駛調校風格,跟整車很像,也是運動性很強/能力很強的基礎上,有一個非常舒適的交互界面,包括加減速的處理、自動打方向的力度/橫向速度、方向盤的力矩反饋等等。
總的來說,阿維塔11的智駕能力絕對是第一梯隊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關于阿維塔11的外觀和內飾設計,在市場上評價是非常兩極的,喜歡的用戶非常喜歡,另一些人覺得難以接受。
大家比較有共識的是:
基礎素質過硬;
加上華為的智能化技術;
加上明年進入華為的門店渠道加持。
看看TA會不會在明年迎來銷量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