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ZeR0
編輯?|??漠影
上半年營收11.56億元,12英寸生產線建設已啟動。
芯東西12月16日報道,就在剛剛,燕東微正式登陸科創(chuàng)板。本次IPO發(fā)行價為21.98元/股,開盤價為22.22元/股,盤中一度漲超9.6%至24.10元/股,最新市值約280億元。
這家北京老牌半導體廠,終于走到了上市節(jié)點。
燕東微成立于1987年10月6日。其歷史可追溯至1968年第四機械工業(yè)部籌建的我國第一家集成電路專業(yè)化工廠北京東光電工廠(代號國營第878廠)。東光電工廠與同年組建的上海無線電十九廠,當時被并稱為“北霸”與“南霸”。
1987年,經北京市經濟委員會和北京市計劃委員會批準,由東光電工廠與北京市半導體器件二廠于聯(lián)合組建全民所有制企業(yè)燕東微聯(lián)合,這便是燕東微的前身。
東光電工廠見證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的“夢幻開局”,燕東微則親歷了中國芯片制造如何從一片混沌中摸索出光亮。從4英寸、6英寸、8英寸到啟動建設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這家承載著北京集成電路產業(yè)布局重任的老廠長跑35年,在功率器件市場已占領一席之地。
今天,上市的鐘聲響起,燕東微走向下一站。
01.混沌時期:十年建成4英寸生產線
1968年,北京東光電工廠誕生之時,恰處十年動亂時期。受發(fā)達國家對我國實施禁運等影響,國內掀起“全民”大搞半導體的風潮,甚至出現(xiàn)老太太在弄堂里拉擴散爐造出半導體的荒唐新聞。
東光電工廠也沒能躲過那個年代特殊的“槍林彈雨”。有人對東光電工廠建廠時的水磨石地板大肆批判,稱其地板是“大、洋、全”,導致工廠不敢對產品質量提要求,結果將其負責研制的100萬次大型電子計算機電路推倒重來。
20世紀70年代初,各地涌現(xiàn)籌建集成電路工廠的熱潮,前后有40多家工廠在北京、上海、西安、天津、蘇州、常州、天水等地建成,初步搭建了我國半導體工業(yè)“研發(fā)+生產”的體系。
1977年7月,全國30位“科技界”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座談會,被稱為半導體學界靈魂人物的王守武發(fā)言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p>
此時我國的芯片產業(yè),雖然技術和產量都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但落后的不多。然而到80年代,我們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開始越拉越大。
因缺乏總體規(guī)劃,不少企業(yè)“急功近利”,只講生產不重消化,缺乏資金保障,再加上管理不善,產品難找銷路,沒有足夠利潤來支撐研發(fā),從國外引進的生產線又多是落后淘汰的二手貨,結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些原本發(fā)展得比較好的國有集成電路廠家,也開始經營困難,嚴重虧損,產品失去世界級競爭力。
為了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國家部委先后組織1986年的“531戰(zhàn)略”、1990年的“908工程”、1995年的“909工程”,試圖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自主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技術跨越式追趕。
燕東微的前身燕東微電子聯(lián)合公司,便是在“531戰(zhàn)略”期間組建而成的。當時因資金短缺,花了5年才把凈化車間建好,又用5年時間引進新的4英寸生產線設備,直到1996年才竣工驗收。
彼時其生產線已然落后。
這不止是燕東微遇到的困境。投資金額不足且分散、低水平重復引進、重復建設過多、引進的技術不夠先進等“通病”,導致許多芯片工廠的技術引進即落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908”工程僅經費審批就花了2年,引進生產線又花了3年,加上建廠的2年,華晶6英寸生產線真正建成投產已是1997年,月產能只有800片,規(guī)劃時與世界同步、建成時已落后國際主流技術4代以上,投產當年即虧損2.4億元。后來在美籍華人張汝京的協(xié)助下,改造后的742廠于1999年5月達到盈虧平衡,“908工程”項目才驗收。
“909工程”期間,國家明確要求各部委縮短項目審批時間,簡化審批程序,中央撥款??顚S?,即刻到位。由上海華虹集團與日本NEC公司合資組建成立的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沒有重蹈覆轍,1997年7月開建8英寸生產線,1999年2月完工,2000年就取得了30億元銷售額,5.16億元的利潤。
三大工程都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yè)留下了成果。
主要承擔了“908”工程的無錫742廠,20世紀末通過引入外資和管理團隊,打造了完整產業(yè)鏈,發(fā)展為今天的無錫華潤微。華潤微于2020年2月在科創(chuàng)板掛牌上市,最新市值748億元。
“909”工程主體承擔單位華虹微電子,已經發(fā)展成今天的華虹集團。華虹集團旗下華虹宏力先是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今年11月其科創(chuàng)板IPO申請正式獲受理,最新市值374億港元。
如今,燕東微也迎來了上市的高光時刻。
02.12英寸生產線建設已啟動明年4月試生產
燕東微是一家半導體IDM廠商,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于一體,同時也對外提供晶圓代工服務。
報告期內,燕東微承擔了16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或技改項目,連續(xù)6年獲得“中國半導體功率器件十強企業(yè)”稱號。
在它之前,中芯國際、華潤微均已登陸科創(chuàng)板,晶合集成、華虹宏力這兩家國內晶圓代工廠也在科創(chuàng)板排隊中。
與這些國內晶圓制造同行相比,燕東微的業(yè)績要黯淡許多。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燕東微營收分別為10.41億元、10.30億元、20.35億元、11.5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76億元、0.25億元、5.69億元、3.19億元。
相比之下,2022年上半年,華虹宏力營收為81.58億元,華潤微營收為51.46億元,士蘭微營收為41.85億元。
招股書預測,燕東微今年營收在21.8~22.8億元之間,同比增長7.14%~12.06%;歸母凈利潤在5.56~5.95億元之間,同比增長1.01%~8.09%。
燕東微的研發(fā)費用率在2020年走高,之后連年下滑,已趨近行業(yè)平均值。
截至2022年6月30日,燕東微擁有1835名員工,其中有379名研發(fā)及技術人員,占比20.65%;擁有280項已授權專利,其中發(fā)明專利55項。
根據(jù)招股書,燕東微的主營業(yè)務分兩類:(1)產品與方案;(2)制造與服務。
在產品與方案業(yè)務方面,燕東微數(shù)字三極管產品年出貨量達20億只以上,ECM前置放大器年出貨量達20億只以上,浪涌保護器件年出貨量超55億只,高頻器件年出貨量達4000萬只以上。
圖片
在特種集成電路及器件應用領域,燕東微是國內最早從事特種光電、特種分立器件、特種CMOS邏輯電路、特種電源管理電路和特種混合集成電路研制的企業(yè)之一。
▲燕東微主營業(yè)務毛利率按產品類別構成情況
近年來支撐營收增長中的特種集成電路及器件業(yè)務,毛利率始終維持在60%以上;晶圓制造業(yè)務的毛利率去年由負轉正,帶動整體毛利率增長。
在制造與服務業(yè)務方面,燕東微自設立起開始籌建4英寸晶圓生產線,2008年6英寸晶圓生產線量產,2018年開建8英寸晶圓生產線,同年6英寸生產線擴產并開始對外提供晶圓代工服務。
截至2022年6月,燕東微擁有6英寸晶圓制造產能達6.5萬片/月,8英寸晶圓制造產能達4.5萬片/月。其8英寸晶圓制造能力覆蓋90nm及以上工藝節(jié)點,并已啟動基于成套國產裝備的特色工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節(jié)點為65nm。
由表可見,燕東微的6英寸、8英寸晶圓生產線以對外提供代工服務為主,以自用為輔。報告期內,燕東微6英寸晶圓代工銷量分別為21.37萬片、33.37萬片、52.60萬片、26.61萬片,2020年、2021年、2022年1-6月8英寸代工銷量分別為1.97萬片、29.43萬片、20.90萬片。
因燕東微MOS工藝平臺的覆蓋范圍較華潤微、士蘭微、華虹半導體小,屏蔽柵MOS和超級結MOS工藝平臺仍在小批量試生產過程中,而上述對標公司均已實現(xiàn)量產,導致燕東微在行業(yè)競爭中處于后發(fā)劣勢。
招股書顯示,燕東微2022上半年的6英寸晶圓生產線、8英寸晶圓生產線、封測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1.33%、84.15%、67.99%,未達滿產狀態(tài),反而較2021年有明顯下滑。
根據(jù)招股書,其晶圓制造業(yè)務客戶數(shù)量增長明顯,2020年、2021年新客戶數(shù)量分別為14家、22家,2021年客戶數(shù)量合計為63家。截至今年6月底,其晶圓制造業(yè)務在手訂單合計金額3.6億元。
此次IPO,燕東微擬募資40億元,有30億元將投入基于成套國產裝備的特色工藝12吋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10億元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12吋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一階段預計2023年4月試生產,2024年7月產品達產,二階段預計2024年4月試生產,2025年7月項目達產。
03.大基金、亦莊國投、京東方參投
燕東微前五大客戶中,有四個都是特種產品的客戶。報告期內,燕東微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5.60%、44.12%、40.13%、39.09%。
從銷量來看,2022年上半年,燕東微分立器件及模擬集成電路產品、封測服務產品的銷量呈現(xiàn)下滑趨勢。
報告期內,燕東微材料供應商前五大采購金額占比分別為46.12%、56.89%、54.50%、 58.91%,主要向L集團、杭州立昂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采購硅片,向I單位采購外殼,向深圳市正和興電子有限公司采購芯片,向揚州江新電子有限公司、甬矽電子(寧波)股份有限公司采購封測服務。
截至招股書簽署日,燕東微的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是北京電控。
北京電控直接持股41.26%,通過下屬單位電控產投、京東方創(chuàng)投、電子城分別間接持有燕東微0.91%、9.14%、2.22%的股份,并通過一致行動人鹽城高投及聯(lián)芯一號等十家員工持股平臺間接控制公司4.44%和2.26%的股份,合計控制燕東微60.23%的股份。北京電控是北京國資委100%間接控股企業(yè)。
亦莊國投、國家集成電路基金、京國瑞、京東方創(chuàng)投均持股5%以上。
最近一年,燕東微新增股東包括聯(lián)芯一號在內的十家員工持股平臺的出資人均為燕東微員工。聯(lián)芯一號等十家員工持股平臺出資人中,擔任燕東微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情況如下:
招股書也涉及了燕東微的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公司面向AIoT、汽車電子、5G通信、工業(yè)互聯(lián)網、超高清視頻等應用領域,堅持高密度功率器件、顯示驅動IC、電源管理IC、硅光芯片四大產品方向,堅持超越摩爾定律+特色工藝的技術路線,堅持IDM+Foundry的商業(yè)模式,進一步提升設計、芯片制造、封測的能力,努力成為卓越的集成電路制造商和系統(tǒng)方案提供商。
04.結語:路雖遠,道且長,行則將至
35歲的燕東微,迎來了它的敲鐘時刻。
這家半導體老廠見證了我國集成電路制造產業(yè)如何起步,如何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激勵下填補短板迎頭追趕,又如何在全球貿易爭端的背景下得到全球各國及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
現(xiàn)階段,我國高端芯片制造產業(yè)發(fā)展依然道阻且長,晶圓制造產能總體扎堆在成熟制程工藝,先進制程工藝自給率偏低。就連綜合實力最強的中國大陸芯片制造企業(yè)中芯國際,都在美國濫用的出口管制措施干擾下行路維艱。
在美國技術封鎖的連番加碼下,我國芯片供應鏈自主可控和本土化替代的主線愈發(fā)明晰。適逢近期國家正制定一項超過1萬億元半導體產業(yè)支持計劃的消息催化,國內芯片制造及上游供應鏈企業(yè)正被注入更多動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