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4 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芯片產品征收?50%-84% 的關稅,其原產地界定和稅率劃分涉及復雜的國際貿易規(guī)則和供應鏈特征。以下從原產地的核心界定規(guī)則、稅率構成、案例等三方面分析:
一、原產地界定的核心規(guī)則
1.法律依據與判定標準
中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國務院令第?416 號)及 WTO 規(guī)則,采用?“實質性改變”?原則,具體包括:
稅則歸類改變(CTH):若芯片加工導致?HS 編碼(Harmonized System Code/商品分類編碼體系)層級性變化(如從 8542.1 未封裝晶圓變?yōu)?8542.3 已封裝芯片),則加工地為原產地。例如,美國生產的晶圓在韓國封裝后,若 HS 編碼變更,原產地認定為韓國。
增值比例(RVC):某國加工增值超過貨物總價值?30%(部分協(xié)定要求 40%),則該國為原產地。例如,美國晶圓(成本 50 元)在中國封裝(成本 10 元),韓國因增值 50%(50/100)被認定為原產地。
制造工序:關鍵工序(如芯片制造前道工序光刻、沉積、3D 堆疊)可能影響原產地。例如,臺積電 CoWoS 封裝技術被視為核心工序,即使 HS 編碼未變,臺灣仍可能被認定為原產地。
2.半導體行業(yè)的特殊性
晶圓制造優(yōu)先:海關實踐中,晶圓制造(前道工序)通常被視為?“實質性改變” 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例如,美國生產的晶圓在境外封測,若封裝僅占成本 10%-15%,原產地仍為美國。
先進封裝的例外:若封裝涉及高附加值技術(如?TSV 硅通孔)且增值超過 30%,可能改變原產地(增值超30%原產地根據先進封裝地確定)。例如,美國 AI 芯片晶圓在境外采用先進封裝技術,可能被認定為封測地原產。
二、實際稅率的構成與劃分
1.稅率的多層級疊加
中國對美芯片的關稅由以下部分構成:
基礎稅率:根據《2025 年關稅調整方案》,集成電路產品的最惠國稅率為 0%-5%,普通稅率為 30%-80%。
加征關稅:2025 年 4 月 10 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商品加征 84% 關稅。例如,某芯片基礎稅率為 5%,加征后實際稅率為 89%。
反傾銷?/ 反補貼稅:若存在傾銷或補貼行為,可能額外加征。例如,美國存儲芯片若被裁定傾銷,稅率可能超過?100%。
2.稅率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
產品類型:
高端芯片(如?CPU/GPU):基礎稅率?5%,加征后 89%,實際稅率約 94%。
成熟制程芯片(如模擬芯片):基礎稅率?0%,加征后 84%,實際稅率 84%。
半導體設備:基礎稅率?5%,加征后 89%,疊加反傾銷稅可能達 150%。
供應鏈布局:
美國本土生產:如英特爾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的?CPU,適用加征 84% 關稅。
境外代工:臺積電代工的英偉達?GPU(原產地中國臺灣)不受加征關稅影響。
三、美國芯片企業(yè)的案例分析
英偉達:高端?GPU 由臺積電代工(原產地中國臺灣),不受中國對美關稅影響;但部分汽車芯片由 GlobalFoundries 美國工廠代工,可能適用加征稅率。
德州儀器:美國生產的晶圓在馬來西亞封測,若封裝增值未達?30%,原產地仍為美國,需繳納加征關稅。
最后的總結:
對美芯片的關稅政策通過?“原產地規(guī)則 + 稅率疊加” 雙重機制實施,核心在于供應鏈的 “實質性改變”?判定。企業(yè)需結合產品類型、生產流程及政策動態(tài),優(yōu)化供應鏈布局。未來,隨著技術脫鉤加劇,原產地規(guī)則可能進一步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
歡迎加入讀者交流群(與行業(yè)大咖交流、互換名片),請備注名字+公司+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