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巨頭們深耕中國一般有兩種模式,搞制造的會將工廠建在中國本土,比如三星的西安閃存工廠是三星在海外最大的半導體工廠,SK 海力士無錫工廠,承載著 SK 海力士拿下中國一半 DRAM 市場的希望,此外臺積電的南京廠建立的目標是,成為臺積電全球化的基地。?
另一種模式則是合資,這一類以 IC 設計授權為主,比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 Arm 與 Arm 中國、此前的高通與華芯通、還有 AMD 與天津海光等,與制造相比,這一類的合資公司的命運都比較坎坷。?華芯通的失敗說起中美半導體合資,華芯通是繞不過的話題,這家企業(yè)的成立就是奔著打破 Intel 在服務器領域的壟斷地位去的,高通持股 45%,貴州政府持股 55%。
對于高通來說華芯通是其深耕中國市場的重要一步棋,同時也可以借助中國的資本,與自身技術開發(fā)基于 Arm 架構的服務器芯片。對于貴州政府來說,高通的入駐對于貴安新區(qū)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能得到高通的技術授權,發(fā)展國產服務器芯片,物有所值。?在明星企業(yè)家汪凱博士的操刀下,2018 年 11 月,華芯通第一款基于 ARM 構架的國產通用服務器芯片—昇龍 4800 (StarDragon 4800) 正式量產。高通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趙斌表示,昇龍 4800 的發(fā)布意味著華芯通的發(fā)展迎來重要里程碑。?
對于華芯通來說昇龍 4800 卻成了絕響,這款產品發(fā)布后不久,華芯通的 CEO 汪凱博士就辭職了,一批批核心員工也陸續(xù)離開,隨著人員散去,這個貴州政府搭臺,高通唱戲的節(jié)目也以失敗告終,2019 年 4 月 30 日華芯通正式關閉,員工陸續(xù)簽署補償協(xié)議后被遣散,承載著高通拿下中國中低端市場夢想的華芯通正式宣告終結。?瓴盛科技實際上,華芯通并不是高通在中國唯一的合資公司,2017 年 5 月,由高通、建廣資本、智路資本、以及大唐旗下的聯(lián)芯科技共同合資的瓴盛(貴州)科技在貴州亮相,其中高通與大唐電信分別持股 24%,建廣資本持股 35%,智路投資持股 17%。?長期以來高通的芯片一直瞄準的是中高端,中低端的市場一直被聯(lián)發(fā)科和紫光展銳所占據,大唐旗下的聯(lián)芯科技也表現(xiàn)平平,曾與小米合作的處理器失敗,最終小米選擇自研,所以雙方有著共同的愿景。
瓴盛(貴州)科技的成立,卻受到了紫光趙偉國的痛批,認為高通只考慮自身利益,只是找一個代理人而已,不會轉移核心技術,而國內某些人卻樂于做買辦。?
?(李春潮:前 Marvell 全球副總裁李春潮出任瓴盛科技 CEO)
瓴盛科技(貴州)在一年后,從貴州遷到了成都雙流。去年 8 月份,瓴盛科技的 CEO 李春潮離職,官方給出的聲明是個人原因回美國發(fā)展。另外,全球手機出貨量下行,高通的高端占有率面臨海思的沖擊,如今高通自己有著退居中低端的趨勢,對瓴盛科技的扶持不知是否還會不遺余力。再者,如果沒有客戶愿意采用瓴盛科技的產品,到時候會不會重蹈華芯通覆轍??AMD 與天津海光 2016 年 5 月,在 Intel 的碾壓下 AMD 已經連續(xù)六個季度虧損,為了能早日實現(xiàn)盈利,AMD 決定將其 Zen 架構帶到中國,以占領這個巨大的市場。合資公司成為了 AMD 的首選, 天津海光以 2.93 億美元(加上特許權使用費)的價格獲得了 x86 和 SoC IP 芯片開發(fā)的授權。雙方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分別是成都海光微電子公司(CHMT),AMD 占股 51%,成都海光集成電路設計公司(CHICD),AMD 占股 30%。?
根據雙方的協(xié)議,合資公司設計的處理器僅向中國市場銷售,兩年后,合資公司的第一款產品 Dhyana (禪定)x86 處理器正式面世,該處理器與 AMD 的的霄龍(Epyc)數據中心處理器很相似,有 Linux 內核開發(fā)者指出,二者只是廠商 ID 與產品序列號有所不同。?對于 AMD 來說,這次合作不僅拿到了 2.93 億美元的版稅,還帶來了 50%的股價增長,同時成為 AMD 阻擊 Intel 服務器芯片的重要手段。但海光這邊拿到的不是技術轉讓,主要是 IP 授權,中方控股的公司只是做外圍芯片定制及營銷之類的工作。?
?
AMD 與海光的合作,雖然沒有高通那么狗血,但隨著去年中美科技沖突的加劇,AMD 的合資之路也被迫畫上句號。2019 年 6 月,AMD CEO 蘇姿豐在 Computex 2019 向相關媒體確認,AMD 將不會進一步為中國企業(yè)提供新的 X86 技術相關的授權,這意味著 AMD 的合資之路也被迫中止。?Intel 與紫光作為 AMD 的死對頭,Intel 在中國的策略就顯得高明的多。2018 年 2 月,紫光展銳宣布與 Intel 合作研發(fā)基帶,Intel 想要通過紫光展銳在 5G 時代收復移動端的地盤,紫光展銳也能借助英特爾 5G 基帶芯片的技術,和高通等芯片公司同臺競爭,按照預定計劃,相關產品在 19 年正式推出。?
但是據傳在合資公司成立的一年時間里,紫光展銳與英特爾未展開實質性的合作,業(yè)內人士爆料稱“由于產業(yè)地位和能力的不對等,好的項目英特爾自己就可以研發(fā),選擇合作則是出于戰(zhàn)略考慮,項目中紫光展銳比較被動”,所以,最終雙方的合資走到了盡頭。?Intel 與紫光展銳分手的時間點剛好是在美國制裁中國半導體的時間點上,外界猜測英特爾是迫于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擔心相關技術轉讓會出現(xiàn)問題,終止了與紫光展銳的合作。?
與 Intel 分手不久,紫光集團又和 Mobileye 新設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紫光持股 51%、Mobileye 持股 49%,合資公司主攻國內智能車載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站在 Mobileye 這家公司背后的其實還是 Intel,2017 年英特爾以 150 億美元收購了 Mobileye。所以,Intel 只是饒了個路規(guī)避了美國的禁令,重新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公司,與 AMD 相比起來,Intel 此舉顯然高明不少,但是新公司將來的命運如何,暫時還無法得出定論。?Arm 與 Arm 中國最近幾天 Arm 屢提熱搜,Arm 中國董事長兼 CEO 吳雄昂被免職的消息牽扯出一系列關于 Arm 的熱議。?Arm 中國的前身是 Arm 全球在華的銷售與授權團隊。2018 年,軟銀以 7.75 億將 Arm 中國 51%的股權出售給中國的投資者,雙方采取合資的方式,Arm 中國也脫離 Arm 獨立運營, 逐漸拓展出了芯片 IP 設計業(yè)務和相關的授權業(yè)務。?
來自天眼查
按照 Arm 全球的預想,Arm 中國深耕中國市場,是 Arm 全球在中國的官方銷售渠道,Arm 中國自己研發(fā)除了 IP 也可以通過 Arm 全球進行銷售,總的來說,Arm 還是希望 Arm 中國寄存于 Arm 全球。
但是 Arm 中國在吳雄昂的帶領下,先后推出了人工智能 IP——周易,全新嵌入式處理器“星辰”,以及一站式物聯(lián)網安全解決方案“山?!?,這就讓 Arm 全球對 Arm 中國的定位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按照 Arm 中國的發(fā)展路徑來看,Arm 中國很有從合資子公司變成競爭對手。
?
此外,由于中美關系緊張,Arm 全球對于 Arm 中國的立場變得保守,但是 Arm 中國在吳雄昂的帶領下,很多策略不符合 Arm 全球的利益需求,所以雙方才會沖擊加深。
充滿不確定性高通、Intel、AMD 在中國的合資公司頻頻失利,最終走到盡頭。這其中既有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有技術的歸屬,合資方責任歸屬等問題。?近兩年,中美摩擦加劇,在此之前,美國嚴防死守不讓技術流入中國,如今美國表面工程也不做了,直接下禁令關閉技術交流渠道。美國企業(yè)的技術想要轉入中國企業(yè)的手上,美國政府是一道邁步過去的坎兒。所以,原本中國抱著合資去學習技術,順便培養(yǎng)一批自己人才的心態(tài),但是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學習的都是皮毛,真正的核心技術還是在別人手里,自己只能做個代理人身份。?長期從事集成電路行業(yè)的人士稱,地方政府為求業(yè)績以大筆資金吸引外資落地,但外資合作方卻很少將最先進的技術放在國內,因而這些合資項目很容易受到外資方的影響。
另一方面,則是新技術的歸屬問題,合資公司倘若研發(fā)出新技術,這項新技術是歸屬于母公司還是屬于子公司,是否最后中國拿了錢為他人做嫁衣。根植于中國的合資公司如果經營成功,技術也獨立研發(fā)出來,最終很有可能和母公司形成競爭關系,這對于母公司來說則是不允許的,所以中途生變的概率也不是沒有。?自主才是硬道理這些年,國外的半導體巨頭紛紛進入中國設立合資公司,可不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白求恩,最終還是看中了中國的大市場。之前我們還可以抱著學習的太多與巨頭們合作,但是如今中美關系進入寒冬,科技之間大交流勢必受阻,此時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獨立自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