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揭秘蘋果造車:變與不變

2020/12/30
82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蘋果公司正在研發(fā)無人駕駛技術,并計劃 2024 年生產無人駕駛乘用車,該車型將搭配使用自主研發(fā)的突破性電池技術?!?2 月 22 日路透突然發(fā)布的這則新聞,讓全世界的車企都坐不住了。他們的境況用“中年危機”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原本安安穩(wěn)穩(wěn)的日子,被蘋果造車徹底打亂了。

大眾 CEO 在社交平臺上表示“相比于傳統(tǒng)車企競爭對手,蘋果公司的入局或許將在自動駕駛等領域向大眾發(fā)起更大的挑戰(zhàn)。”雖然蘋果造車既沒有具體時間表,也沒有車型諜照,甚至連一張 PPT 也沒有,但還是不妨礙行業(yè)里已經有相當多的人相信蘋果真的會造車,畢竟蘋果到現在也沒有否認過這一點[1]。

這張非蘋果官方承認的圖片跟著新聞再次廣為流傳

激動歸激動,研究過路透的新聞后,不少人略顯失望,甚至有媒體發(fā)出慨嘆,“這是一場沒有驚喜的心智戰(zhàn)爭”。

為什么沒有驚喜?蘋果到底造了什么車?驚喜還是失望的評判的標準是什么?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次路透的新聞也好,電池上的造勢也好,都是蘋果造車的術,真正的道另有他人。

蘋果的汽車夢早在喬布斯時代就已顯現端倪。蘋果董事會成員,零售業(yè)大亨 GAP 的前首席執(zhí)行官米德勒·德雷克斯勒曾說:“如果喬布斯還活著,他可能會開發(fā)一款汽車 -iCar。”[2]

此時正是蘋果最如日中天的時候,明明可以抱緊 iPhone 這棵搖錢樹,喬布斯怎么還是動了造車的念頭呢?造車到底給喬布斯下了什么迷魂藥?

這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在 iPhone 上嘗到了甜頭的喬布斯把公司從”Apple Computer”改名為”Apple”。甩掉了”Computer”意味著喬布斯不再局限于電腦,可以從其他領域再繼續(xù)復制爆品 .......

這也是喬布斯擅長的,打造一款極致的產品,在蘋果手機上最典型的就是對 UI 的堅持。為了 UI,其他什么耗電量大、易碎、鍵盤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讓步。

2008 年喬布斯就曾和 iPod 之父、Nest 創(chuàng)始人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討論過如果造車應該怎么造、應該有什么功能、汽車的儀表盤又應該是什么樣子的[3]。托尼此后接受彭博社美女記者 Emily Zhang 的采訪時又說了一遍思考邏輯,

“汽車有電池、電腦、發(fā)動機和機械結構,iPhone 上也有這些東西?!?/p>

這是典型的把手機和汽車類比起來的邏輯,在當時看來,汽車可能就是下一個大型的手機,這樣類比有何問題,我們下文再說。

沒想到 2011 年喬布斯逝世,庫克接手蘋果,如果說喬布斯是開天辟地的拓疆領袖,那么庫克更像一個優(yōu)秀的商人,商人的核心是穩(wěn)定得追逐利潤,iPhone 不俗的表現以及金融危機的動蕩,都意味著蘋果并沒有必要冒險去造車。

2014 年,喬布斯逝世 3 年后,蘋果一項“泰坦計劃”又讓外界重燃對蘋果汽車的幻想?!疤┨褂媱潯钡淖畛跄繕耍窍裨O計 iPhone 和 iMac 一樣,從零開始打造一款顛覆行業(yè)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就是車。

泰坦計劃啟動的 1 年內,蘋果開始大肆挖墻腳。到了 2015 年,該團隊就擴充到數千人的規(guī)模。斯坦福大學一位教授曾感慨:“只要發(fā)現硅谷哪位與汽車相關的高管突然離職并去向不明,那他們多半是去了蘋果?!碧O果對人才的喜愛可以說是英雄不問出處,大到特斯拉、福特,小到 Mission Motors,蘋果都不放過。

好景不長,2016 年泰坦計劃內部出現了極大的分歧。兩派意見,一方看重整車,一方看重軟件,兩方“領導”意見不合,自然搞不下去。

隨后,蘋果給出解決方案——返聘當時已經退休的前高管 Bob Mansfield,并由他來接管“泰坦項目”。Bob Mansfield 上位,更傾向于“開發(fā)軟件和支持解決方案”,于是有新消息稱:整車研發(fā)計劃已經被砍。而且其后一系列蘋果汽車方向的舉動來看,確實也更加面向軟件和技術,比如自動駕駛[4]。

泰坦項目的調整可以看作蘋果造車重心的一個重大的轉向,從硬件邏輯轉向軟件邏輯。

2017 年庫克在談及蘋果在汽車領域的計劃時說道,“我們專注于自主系統(tǒng)。這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將其視為所有 AI 項目之母。它可能是實際上要開展的最困難的 AI 項目之一?!边@也是庫克首次公開承認蘋果在研究自動駕駛系統(tǒng)

蘋果也確實為自動駕駛付出了心血。從 2017 年到現在,蘋果已經獲得了超過 100 項的汽車專利技術。從種類上看,包含了硬件創(chuàng)新、人車互動與智能駕駛系統(tǒng)幾大類。從數量上看,蘋果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專利占比從 2016 年的 22%上升至 2019 年的 41%,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5]。

2020 的這波蘋果造車浪潮,爆出來的新聞點主要有兩個:

  1. 蘋果可能在電池上有重大突破。蘋果已經給供應鏈下單了。

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將通過“突破性電池技術”降本增效。所謂“突破性電池技術”,是通過采用“單電芯”(monocell)電池設計,增大單電池體積,釋放電池組內部空間,從而提升汽車的續(xù)航里程[6]。路透社也透露了蘋果公司正在研究磷酸鐵鋰(LFP)電池,讓電池系統(tǒng)變得更便宜和安全。
?

對于蘋果的“單電芯”電池設計,馬斯克在推特上直言:“如果這是真的,將會很奇怪”,并指出“從電化學意義上,單電芯設計是不可行的”。

雖然可行性被馬斯克質疑,但選擇降低電池成本這步棋并沒下錯。動力電池成本占了電動車成本的 40%左右,電動車降本需要依靠電池成本下降,去解決新能源無法實現“平價”之痛。

目前動力電池降本主要有三大路徑:原材料成本、規(guī)模效應、技術進步。動力電池成本從 2009 年起已經下降 85%[7]。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電池成本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否還能大規(guī)模下降?

理想汽車創(chuàng)始人李想對這個問題就不看好,他認為目前電池成本的優(yōu)化來自于工藝和封裝方式的優(yōu)化,而不是原材料價格下降所致。而動力電池的原材料例如鋰、鎳、鈷這些都是些大宗商品,價格很難再下探,甚至由于強需求原因,還會繼續(xù)上漲。

剩下兩個規(guī)模效應和技術進步,對尚未進入這個行業(yè)的蘋果來說,唯一一個可行性的突破其實就是靠技術。

這也是為什么此次蘋果在電池上的消息一出來,業(yè)內觀測態(tài)度是高開低走的原因。蘋果此次的消息,其實很接近比亞迪刀片電池和寧德的 CTP 技術,本質上還是在電池設計這一塊搞事情,而業(yè)內此次也沒有看到任何實質性的黑科技出來,只是一兩則新聞,水花太小。

而在外界最關心的供應鏈方面,中國臺灣經濟日報稱蘋果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中國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提出了備貨要求[8]。和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展開初步合作洽談,可能引入外部雷達供應商或使用自己制造的激光雷達,另外還與臺積電合作,共同開發(fā)自動駕駛芯片[9]。

在臺媒的表述中,因為蘋果的強需求,這些公司已經全面爆單,忙得不可開交。蘋果到底想干嘛,從整車調整到軟件,現在又開始關注整車了?未來怎么觀測這個事情的進展?

蘋果一直是一家戰(zhàn)略極其清楚且成功的公司。把有限的資源專注在正確的產品品類上,通過不斷的迭代,確保自己有王牌的單品,然后迅速培養(yǎng)生態(tài),形成獨特的護城河。

當年最成功的戰(zhàn)略,就是當年看出手機的便攜性比電腦好,一定是未來的信息中心。蘋果的成功,打敗了諾基亞是個現象,進化了微軟才是本質,把 PC 遷移到手機上,這是這場產業(yè)革命的本質。

但汽車是繼智能手機之后的下一個信息中心嗎?嚴格一點說,是不是下一個移動信息終端?或者說,這個問題直接可以轉化成,按照電腦的進化邏輯,“PC 電腦——智能手機——?”回答好這個問題,才能判斷將來蘋果在造車上會使多大勁兒,把勁兒使在哪,是硬件還是軟件,哪些軟 / 硬件為重,哪些軟 / 硬件為輕。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現在來看,汽車很難充當這個角色。理由如下,下一代信息終端要滿足幾個特征:

必須離人的眼睛越來越近

必須物理體積越來越小

必須是移動的,便攜度高

從電腦的形態(tài)的歷史規(guī)律上去看看,大型機,小型機、電腦、筆記本、手機…其中在物理外形上的規(guī)律是越來越小。

同時還有一層規(guī)律是,因為它們的本質是計算,而計算的本質是信息,那人類獲取的信息 83%來自視覺,這是最重要的信息獲取途徑,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 94%。所以從外形上看,它們一定離人的眼睛越來越近。

以上兩點推出了第三點,下一代智能信息中介所以必須越來越小,越來越移動,越來越低功耗,才能越來越接近眼睛。違背這個規(guī)律,就不可能。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智能手機很難變成汽車,但其實有一類卻是比汽車更接近的,就是可穿戴設備,比如智能眼鏡。2012 年谷歌推出的實驗性產品 Google Glass 雖然飽受爭議,但從邏輯上來講,這個進化方向是 make sense 的,Google Glass 的商業(yè)化有問題,不代表探索路徑錯了,可能只是出現在了不屬于他的時代里。

再舉一個正面例子,最近兩年大火的 Air pods,其實也可以側面印證這個 PC 進化邏輯,就是越來越向人體的感官靠近。Air pods 砍掉耳機線后,等于是跟人耳融合了,幾乎感覺是長在耳朵上的,所以用戶體驗特別好,那試想下,如果有一天,手機屏幕通過某種方式實現了“長在“眼鏡上甚至是人眼,這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

現在的手機已經足夠智能,并不是所有的動作都非要在汽車內完成,可以編程、打游戲、看電影、訂外賣的汽車,聽起來很性感嗎?

并沒有,這些靠手機就可以解決。手機的本質是信息,汽車的本質是交通。汽車不是一個智能終端智能車應該是汽車+無人駕駛。所以無人駕駛才是下一波產業(yè)浪潮的核心。

所以,硬件只是蘋果進入這個行業(yè)的敲門磚,軟件是重心,但蘋果又不愿意像華為一樣只做一個軟件提供商(即便如華為,也只保證了三年有效期)。

總結下,蘋果造車的新聞現在傳出來,蹭蹭新能源車的熱度漲漲股價是可以的,但長期來看,要看蘋果是不是真的想造車,不如把這個問題轉化成,看蘋果在自動駕駛上投入多少心血,而不是電池也不是其他硬件。自動駕駛是一個具有網絡效應、正向自我增強的行業(yè),有希望出現平臺級的大公司。

只要蘋果能堅持在大的產業(yè)戰(zhàn)略上不要出現誤判和回調,蘋果造車就值得期待。戰(zhàn)略不變,戰(zhàn)術可以階段性調整。

而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期待智能手機的下一代形態(tài)可能會是什么,不如多去研究研究蘋果在 VR 上的動作。

這兩個問題,分開看,兩個產業(yè)機會,兩種觀察視角,切勿混為一談。

參考資料:

[1] 騰訊網,蘋果造車的沖擊波:連 PPT 都沒有 就有人喊狼來了

[2] 搜狐網,蘋果造車?車企:不知真假,但轉型必須加快

[3] IT 之家,iPod 之父:蘋果前 CEO 喬布斯在 2008 年就想造車

[4] 量子位,馬斯克自曝:至暗時刻求蘋果收購,庫克連瞧都沒瞧一眼

[5] 鈦媒體,造車模式大相徑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6] 騰訊網,蘋果版“刀片電池”要出鞘?馬斯克卻質疑:“電化學意義上不可能”

[7] 中泰證券,動力電池降本之道 ——動力電池系列專題

[8] 經濟日報,Apple Car 加速臺鏈總動員

[9] Apple, TSMC rumored to be working on chips for a Tesla-like 'Apple Car'

蘋果

蘋果

蘋果公司(Apple Inc.),是美國的一家跨國科技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加州庫比蒂諾硅谷,由史蒂夫·喬布斯和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共同創(chuàng)立。公司最初從事電腦設計與銷售業(yè)務,后發(fā)展為包括設計和研發(fā)電腦、手機、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提供計算機軟件、在線服務等業(yè)務 。

蘋果公司(Apple Inc.),是美國的一家跨國科技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加州庫比蒂諾硅谷,由史蒂夫·喬布斯和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共同創(chuàng)立。公司最初從事電腦設計與銷售業(yè)務,后發(fā)展為包括設計和研發(fā)電腦、手機、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提供計算機軟件、在線服務等業(yè)務 。收起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

飯統(tǒng)戴老板小伙伴們的科技后花園,用投資視角,扒巨頭秘史,沒有客氣,只有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