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晶片缺貨2023年趨緩
    • 數位化以數據為基礎
    • 微型控制元件實現即時修正
    • 數位化朝向AI前進
    • 產線升級應對外部衝擊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產線智慧化有譜,制造業(yè)數位轉型全力向前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半導體與電子制造業(yè)面對疫情與中美貿易戰(zhàn)沖擊,透過數位轉型提升韌性,採用工業(yè)物聯網平臺與微型控制元件等方案,強化設備的感知與聯網能力,再以完整數據為基礎解決產線瓶頸,朝向智慧工廠的藍圖邁進。

工業(yè)自動化、數位化的議題延燒已久,近年終端產品的晶片需求量大幅成長,同時供應鏈受到疫情與中美貿易戰(zhàn)的衝擊,包含晶片短缺、關鍵零組件供貨延遲、工廠缺工或因封城停工,造成手機與車用等晶片嚴重缺貨,終端產品減產。供應鏈波動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會,催化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yè)廠商加快智慧化與自動化的腳步,試圖透過智慧化工具提升產業(yè)韌性。

傳統電子廠由提升設備的感知與通訊能力著手,收集完整的數據,用以解決生產問題并進一步應用建立人工智慧(AI)模型,實現遠端控制、即時修正錯誤等功能,解決原先高度仰賴人力的困境。而半導體製造業(yè)的製程已高度自動化,近期則將周邊支援系統納入數位化范圍,期望藉此控管成本、建立完整的碳足跡追蹤機制,以符合國際品牌廠的綠能標準。洛克威爾與恩智浦半導體(NXP)等廠商,便透過工業(yè)物聯網平臺與微型控制元件等形式,協助業(yè)界升級數位化程度,強化工廠面對外部衝擊的應變能力。

晶片缺貨2023年趨緩

TrendForce半導體研究處分析師喬安指出,2020~2021年的晶片缺貨潮主要來自于市場上對晶片的蓬勃需求,但是晶圓廠的產能受限,因此供需失衡。2019下半年5G手機帶動大量的晶片需求,卻在2020年遭遇疫情跟地緣政治的影響,引發(fā)晶片缺貨的現況,使得晶圓廠持續(xù)擴產,以求填補晶片缺口。但是晶圓代工廠擴產成熟製程,比較不具備成本效益,因此成熟製程擴產計畫受限,直到明確看到市場需求成長,晶圓代工廠才開始規(guī)畫擴產,因此可以看到2021擴產的計畫集中在中國的華虹跟合肥晶合的90nm跟55nm製程,但是該製程的產品應用范圍較少,因此對晶片缺貨幫助有限。

晶片缺貨的緩解,仰賴臺積電、聯電的成熟製程擴產計畫,2022年的擴廠計畫集中在臺積電跟聯電的40nm及28nm製程,對緩解晶片缺貨潮較為有效,不過產線實際運作需要等到在2022下半年到年底,真正產出晶圓須等到2023年,所以2022下半年可能會看到晶片缺貨潮緩解的跡象,但是2023年才能實際緩解缺貨潮。

從轉型方案供應商的角度分析,洛克威爾中國臺灣區(qū)半導體/食品飲料/生技工業(yè)自動化業(yè)務部經理李懿庭(圖1)認為,2021年全球遇到的供應鏈挑戰(zhàn),包括晶片及被動元件缺貨、貨運不正常等,預估到2022上半年仍會如此。因為雖然中國臺灣地區(qū)疫情趨緩,其他國家的防疫措施也逐漸解封,但是業(yè)界仍處于恐慌搶貨的階段,所以晶片供貨需要等到2022下半年,才會逐步回歸秩序。當晶片缺貨潮在2022下半年開始緩解,市場會出現新的供需平衡,建立新的供應常態(tài)。

圖1 洛克威爾中國臺灣區(qū)半導體/食品飲料/生技工業(yè)自動化業(yè)務部經理李懿庭

數位化以數據為基礎

當供應鏈受到衝擊,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yè)共同面對人力及供貨的挑戰(zhàn),亟需透過提升數位化程度解決。經歷疫情下,工廠被迫停工與缺工的窘境,半導體/電子製造業(yè)意識到以人力作業(yè)為主的產線風險較高,需要透過機器人與人力協同作業(yè)、AR/遠端控制,盡可能減少現場人力,并且須在人力減少的狀況下,還是要確保能解決產線問題,維持工廠基本的運作。而缺料則是供應鏈多次遇到的挑戰(zhàn),若能透過物聯網平臺整合供應商與企業(yè)生態(tài)系,有望緩解缺料的衝擊。

此外,為了提升製造業(yè)面對人力與物料衝擊的韌性,數位轉型是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實際導入仍須克服數據收集及OT資安的議題。部分中國臺灣地區(qū)的電子製造業(yè)工廠完工已久,設備聯網及感測的功能不一,因此資料不易收集,難以透過數據分析升級既有的產線。而半導體製造業(yè)雖然產線的自動化設備完善,製程端的數據完整性高,且通訊功能成熟,但是周邊的水氣、電力等支援系統仍使用傳統設備,在追蹤碳足跡及強化成本管理的需求下,半導體製造業(yè)需要為支援系統建立完整的通訊架構。

面對尚未建立完整數據的情況,洛克威爾成立智慧製造創(chuàng)造小組,透過概念驗證(POC)協助電子製造業(yè)聚焦,找到數位轉型初期可切入的角度,接著快速建立小型系統并上線測試,藉由來回快速測試與修正,確保小系統符合使用需求,最后將專案擴大并應用在整體的產線上。此外,工業(yè)物聯網平臺FactoryTalk InnovationSuite可以跨控制系統與資料庫收集數據,整合不同的數據來源,為數位轉型建立穩(wěn)固基礎。

微型控制元件實現即時修正

NXP大中華區(qū)市場行銷經理李宜儒(圖2)表示,依照生產流程自動化的進程,從純人力進展到機器輔助生產,機器仍須由人工設定并確認成品,但是隨著大量生產的需求不斷成長,人工逐一檢視生產品質、確認產線問題的情況可能越來越無法符合實際效益,促使工廠採用產線自動化確保生產品質。例如大量生產手機關鍵零組件的產線,如果由人力檢查生產品質,人力成本高昂,即便抽檢也會因為生產數量增加,而提高檢驗成本,因此若能在生產過程中自動把關品質,在產線上發(fā)現異常便自動修正,不但能提高產線效率,也能確保生產品質。

圖2 NXP大中華區(qū)市場行銷經理李宜儒

在檢查產品的數量增加且期望控制成本的需求之下,新一代產線必須導入更多技術,例如透過各類感測元件、影像辨識設備等,協助監(jiān)測生產流程是否發(fā)生異常、產品的生產結果是否正常,而這些感測元件、識別設備所用的控制元件也因此更加重要,必須滿足前端擷取數據傳遞、演算分析,并且將結果傳遞回產線前端的需求,一旦系統發(fā)現產線異常即可自動排除,藉此確保產線自動化流暢。

隨著影像辨識、人工智慧判斷異常等新技術導入,微型控制元件仍成為產線自動化發(fā)展重要關鍵。而面對多元的產線需求,微型控制元件客製化日趨複雜,例如不同產線電路、控制系統均有差異,同時網路連接、安全控制等設計也有所不同,加上產線自動化與精準的原物料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協助大量的自動化生產降低成本,成為微型控制元件客製設計的需求之一。

其中NXP應用在數位轉型相關的微型控制元件,包含MPUMCU的產品組合,例如i.MX8及i.MX RT系列以Arm架構處理器設計更低能耗,以及良好的數據連接能力,在自動化對數據深度感知、製作流程自動優(yōu)化判斷,或是精準判斷執(zhí)行能力,藉此免除人工逐一設定控制,以及排除問題等花費時間與人力成本,滿足大量製造的需求。

數位化朝向AI前進

當工廠設備的感知與通訊能力逐漸成熟,搭配微型控制元件串連數據,且即時優(yōu)化產線上的生產流程,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yè)數位化的下一步,是實現全方位導入AI。立基于完整的數據庫,製造業(yè)便能訓練AI模型,并將模型用于提升工廠管理效益,增加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并且由AI取代部分的人力工作,期望實現智慧工廠的藍圖。李懿庭指出,雖然製造業(yè)智慧化仍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試錯,但是數位轉型方案供應商同樣看好未來AI應用在智慧製造的潛能,如洛克威爾已經在側重數據收集的前提下,將AI應用所需的演算法等基本工具納入物聯網平臺,可望在協助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yè)收集數據后,進一步利用數據為產線升級。

產線升級應對外部衝擊

整體而言,疫情與中美貿易戰(zhàn)衝擊電子/半導體製造業(yè),導致缺料、停工與缺工等問題,混亂的供貨情況需要等到2022下半年至2023年,隨著臺積電與聯電擴充的產能啟動,以及廠商不再恐慌囤貨,缺貨潮才能明顯緩解。雖然疫情逐漸緩解,供應鏈仍因恐慌囤貨,導致晶片供不應求。同時臺積電與聯電已有針對成熟製程的擴產計畫,但是新增晶圓產出須待2023年才能實際貢獻產能,因此預期2023年供應鏈將會恢復穩(wěn)定,并達到新的供需平衡。

而在供應鏈回歸穩(wěn)定前,面對嚴重的外部因素衝擊,業(yè)界對數位轉型的需求提升,期望藉此增加工廠營運的韌性,具備抵抗風險的能力。導入數位化方案并減少對人力的依賴,都有助于提升工廠的生產效率與穩(wěn)定性。

其中洛克威爾以工業(yè)物聯網平臺為基礎,為電子與半導體製造業(yè)跨平臺、控制系統大量收集生產數據,再規(guī)畫以完整的數據為基礎,分析并解決現有的生產瓶頸。NXP則由微型控制元件切入,試圖滿足多元產業(yè)所需的客製化方案,以低功耗架構與通訊能力,優(yōu)化生產流程及排除產線問題。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

新電子科技雜志于1986年創(chuàng)刊,以中國臺灣信息電子上下游產業(yè)的訊息橋梁自居,提供國際與國內電子產業(yè)重點信息,以利產業(yè)界人士掌握自有競爭力。?內容編輯方面,徹底執(zhí)行各專欄內容質量,透過讀者回函了解讀者意見,調整方向以專業(yè)豐富的內容建立特色;定期舉辦研討會、座談會、透過產業(yè)廠商的參與度,樹立專業(yè)形象;透過因特網豐富信息的提供,信息擴及華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