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雷科技數(shù)碼3C組
編 輯:Wallace
工作站、服務器CPU領域一直是英特爾的“傳統(tǒng)強項”,在市場份額上要比老對手AMD高出不少。但是,隨著Zen系列芯片的強勢出現(xiàn),AMD自2020年后在工作站/服務器領域取得了相當顯著的銷量增長,給英特爾帶來了一定的業(yè)績壓力。
正如消費級芯片那樣,英特爾也希望在專業(yè)領域奪回主導權,加之英特爾“至強”系列芯片威名遠播,基本上只要性能提升稍微明顯一點,表現(xiàn)“良心”一點,重新吸引到消費者的注意力不是問題。
不過,最新發(fā)布的英特爾至強W系列處理器,頗有一種“牙膏踩爆”的感覺。最高達56個核心的規(guī)格、多任務性能提升120%的表現(xiàn),向我們展示了新一代至強處理器的強大性能。不過,最高達4萬元的售價也令人“虎軀一震”,看來想要獲得強悍的性能,還是要付出一定的金錢成本。
15款CPU新品,全領域覆蓋
本次英特爾發(fā)布的全新CPU共有15款,可以分為W-3400和W-2400兩個系列。不過,這只是產品序列的劃分,在具體SKU的命名上參考了消費級酷睿的做法,分為了W9、W7、W5和W3四個子系列,也因為如此我們普通消費者一眼就能分清這些CPU在性能上的高低之分。
再進行分類的話,至強W-3400產品線包括W9、W7和W5三個子系列,而至強W-2400則包含W7、W5和W3三個子系列,不同產品線之間的差異主要在TDP上,比如說W-3400所包含的CPU序列有著350W的TDP,而W-2400所包含的CPU,TDP則為225W。
不過也可以見到,這兩系列處理器包含的型號其實有交叉,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以W7和W5這兩條產線來說,其中的高端型號采用350W的TDP設計,所以被劃分到W-3500系列中;低端型號采用225W的TDP設計,所以歸類為W-2400系列產品。
簡單來說,在產品的序列和型號上這一代至強處理器的確做了一些精簡,通過命名的梳理讓產品線變得更加直觀有序。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一代至強CPU的性能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其中最高端、擁有56個核心、112個線程的W9-3495X芯片,還配備了105MB三級緩存,基礎頻率為1.9GHz,單核睿頻最高4.6GHz,睿頻Max 3.0最高可達4.8GHz,熱設計功率來到了我們提到的,最高的350W。在周邊配置上,至強W CPU還支持至多8個通道、最大4TB容量的DDR5-4800內存,最多112條PCIe 5.0高速通道,而支持Wi-Fi 6E無線網絡則是另一個驚喜。
在線上媒體交流的問答環(huán)節(jié)中,英特爾向我們解釋了至強W系列處理器支持Wi-Fi 6E技術的用意。英特爾表示,英特爾至強W-3400和W-2400和服務器上剛剛發(fā)布的“第四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在架構上是幾乎一樣的,為此他們的開發(fā)代號也都是“Sapphire Rapids”,共同點包括Golden Cove核心、Intel 7制程工藝和EMIB封裝等等。
但不同的是,考慮到工作站和服務器自身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和需求做定制,比如說工作站一般只會配備一枚CPU因此強調單枚CPU的I/O性能(服務器基本都會采用多路陣列,單顆芯片的絕對追求沒有那么重要),而且需要考慮到日常使用的情況,所以加入了Wi-Fi 6E支持(服務器芯片基本都放在數(shù)據(jù)中心,對無線網絡支持不是太需要)。根據(jù)英特爾數(shù)據(jù),至強W9-3495X和三年前的至強W-3275相比,在SPECrate2017測試項目中單核性能提升了28%,多核性能則由于核心數(shù)量的大幅提升,來到了120%。在SPECWorkstation工作站基準測試中,性能提升幅度也來到了驚人的140%,在生產力領域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效率。
(圖片來源:英特爾)不過售價方面也非常嚇人,旗艦芯片W9-3495X售價為5889美元,換算下來接近4萬元人民幣。而W-3400序列中定位最低的W5-3425售價也來到1189美元,比iPhone 14 Pro還要貴一些,差不多8000多人民幣。
(圖片來源:英特爾)當然,英特爾至強W工作站CPU其實不光是面向大企業(yè)、大客戶,也考慮到了日常辦公環(huán)境的一些需求。正因為如此,在SKU上也盡可能地覆蓋不同的用戶群體,除了TDP更高的W-3400系列外,還提供了相對“親民”的W-2400系列可選。
(圖片來源:英特爾)在規(guī)格上,W-2400系列處理器最多擁有24核心、48線程,45MB三級緩存,支持64條PCIe 5.0通道,支持4通道2TB內存。內存頻率最高支持到DDR5-4800,W790芯片組也保留了完整的16條PCIe 4.0規(guī)格,周邊配置還是比較完備的。
(圖片來源:英特爾)價格方面,規(guī)格最高的W8-2495X為2189美元,約合人民幣1.5萬元;而規(guī)格最低的W3-2423,定價為359美元,約合人民幣2500元,換言之就是i7-13700F的水準了。
(圖片來源:英特爾)綜合來說,跨度如此之大的價格定位也說明了,英特爾至強工作站處理器充分考慮了不同場景、不同人群、不同企業(yè)的需求,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在內容生產上的算力需求。和消費級CPU相比,至強處理器有著更好的軟件兼容性和優(yōu)化,在圖形編輯、建模渲染、音頻創(chuàng)作、視頻轉碼、游戲開發(fā)、機器學習軟件工具等場景中,有著更高的計算和生產效率,這也是專業(yè)領域不選擇消費級CPU,而是選擇工作站處理器的核心原因。
專注計算不用混合架構是有意為之
在線上溝通會的問答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小雷也在這里寫出來,幫助大家更好了解英特爾至強W處理器的一些產品思路和定位。
問題1:AI不是主要靠GPU么?你們強調CPU AI價值何在?
答:GPU只是承載一部分的AI處理工作,實際上更多的運算還是得交由CPU來完成的。尤其是當GPU在干別的活,比如說渲染的時候,那么CPU就成了AI運算的主要角色,尤其是在工作站這樣的場景中,我們不斷提升CPU的AI算力當然有實際意義。
問題2:ChatGPT那么火,我們的至強W系列能干啥?
答:很遺憾,不能說毫無相干,只能說一點關系都沒有。ChatGPT這類生成式AI更偏向云端計算,我們至強W是針對工作站的產品,當然我們英特爾也有能夠和ChatGPT對應的芯片,只不過要移步隔壁,去看看適用于數(shù)據(jù)中心的至強處理器了。
問題3:現(xiàn)在自家的消費級CPU(酷睿)已經很牛逼了,這對專業(yè)級CPU(至強W)會不會“大水沖了龍王廟”?
答:確實有影響,但我們也有護城河。簡單來說,消費級CPU提升的是芯片計算性能,但周邊配置和匹配工作站使用場景的功能上,還是至強W系列有優(yōu)勢。比如說內存通道,酷睿最多雙通道,我們四通道甚至八通道,怎么比?我們的主流和專家產品都支持RDIMM,更能保證性能核的穩(wěn)定性,消費者CPU就沒有這種能力了。至于拓展能力之類的,上文也有提到,規(guī)格規(guī)模的差距大得驚人。因此,簡單總結還是“術業(yè)有專攻”,計算性能只是一部分,專業(yè)的CPU在專業(yè)場景中能夠發(fā)揮出更好的效果,這也是專業(yè)用戶為什么選擇專業(yè)硬件的原因之一。
問題4:你們在消費級CPU上狂推混合架構,怎么到了至強W上就閉口不提?
答:說到底還是“沒必要”。工作站的使用場景和傳統(tǒng)PC不一樣,傳統(tǒng)PC引入混合架構主要是為了平衡性能和功耗,比如說我們的移動工作站就使用了混合架構的CPU,但對于桌面端來說,反正性能閉著眼釋放就行了,沒必要顧慮太多,我們重點還是考慮怎么才能全面提升單核、多核性能,不需要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