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 ?秋,編輯 |?章漣漪
華為與廣汽的合作又進一步。
1月10日晚間,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集團”)發(fā)布公告宣布,公司第六屆董事會第78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GH項目的議案》,同意公司投資設立GH項目公司(暫定名,以登記注冊為準),注冊資本為15億元。公告宣布,廣汽集團將注冊成立新公司,與華為深度融合各自優(yōu)勢,通過聯(lián)合定義和設計,在產(chǎn)品開發(fā)、營銷策略以及生態(tài)服務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打造基于全新架構(gòu)、技術領先的全新的汽車品牌,推出一系列智能化新車型產(chǎn)品。
廣汽集團通過《關于GH項目的議案》去年11月底,廣汽集團曾表示,將在傳祺、埃安和昊鉑之外,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并與華為基于新品牌展開合作。兩個月不到的時間,項目取得了新進展。有媒體報道稱,首款產(chǎn)品定位于30萬級豪華智能新能源車。合作加速背后,是廣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而合作形式上,從目前各方信息綜合來看,大概率會是“HI PLUS模式”。
01并非第五界,或為“HI PLUS”
早在2024年11月底,雙方第一次官宣的時候,外界討論最多的,即是合作模式的問題。彼時,有猜測稱,廣汽要與華為搞“第五界”。但目前來看,這種說法可能性不大。首先無論是廣汽,還是華為態(tài)度方面,都予以了否認。廣汽集團方面曾表示,此次合作模式不同于鴻蒙智行模式,將以創(chuàng)新模式為基礎尋求差異化發(fā)展,而非延續(xù)或復制已有模式。華為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也多次對外稱,由于資源和人力有限,鴻蒙智行不會推出“第五界”。
其次,從彼時雙方簽約陣容看,也并非像是鴻蒙智行模式。
華為與車企合作的三種模式當時廣汽集團和華為分別都有三名代表參加了簽約儀式。其中,廣汽集團的三人分別是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總經(jīng)理馮興亞和集團副總經(jīng)理閤先慶;華為方三人分別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yè)務單元CEO靳玉志和副總裁遲林春。
而鴻蒙智行“領頭羊”余承東并沒有出席。余承東曾表示,“目前很多車廠都愿意和華為合作,但我們僅能承擔四家。”他想集中精力,把與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合作打造的問界、智界、享界、尊界這四個品牌都打造成樣板。目前除了鴻蒙智行(智選車模式),華為汽車業(yè)務還有零部件模式和HI模式,前者肯定不符合深度合作的定位,所以HI模式是應該更符合雙方合作模式。但外界更多猜測,廣汽與華為的此次合作會是源于“HI”,且應該不止“HI”,類似長安與華為合作的“阿維塔”。去年12月4日,長安汽車在互動平臺回應投資者提問時表示,阿維塔和華為是共創(chuàng)共贏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雙方合作模式已升級為HI PLUS模式,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強。
廣汽集團宣布與華為深化合作此前廣汽集團發(fā)布的官方新聞稿中也表示,深度合作新模式是“華為智能化+廣汽智造”,雙方會在智能汽車產(chǎn)品開發(fā)、營銷及生態(tài)服務等領域深度合作。從上述表述來看,“HI PLUS”模式似乎很符合,即華為對于新品牌的加持,不止是品牌、技術、研發(fā),還包括渠道、服務等。不過,《財新》給了不同的方向。它報道稱,有接近華為車BU的人士稱,華為車BU有很多新增合作項目,其中與廣汽集團和東風集團的合作項目尤其深入,除了不使用華為銷售渠道,產(chǎn)品設計開發(fā)等合作模式均與鴻蒙智行類似??梢岳斫鉃椤靶≈沁x”。
02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廣汽集團重新選擇華為
廣汽集團其實是最早擁抱華為的車企之一。早在2017年,廣汽集團便開始與華為戰(zhàn)略合作,聚焦于智能網(wǎng)聯(lián)電動汽車領域。2021年,雙方合作升級。
2021年廣汽曾全票通過與華為共同開發(fā)AH8車型當年廣汽發(fā)布公告表示,廣汽埃安與華為共同開發(fā)AH8車型的議案,全票通過。AH8是一款中大型純電SUV,項目總投資7.88億,計劃2023年底量產(chǎn),將搭載華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按照規(guī)劃,除了生產(chǎn)SUV車型AH8,雙方還會推出一款MPV和一款高端轎跑。不過,時至2023年,AH8即將量產(chǎn)之際,雙方合作突然“生變”。
2023年3月,廣汽發(fā)布公告稱,決定將AH8項目從“聯(lián)合開發(fā)”變更為“自主開發(fā)”,華為身份則將由合作伙伴轉(zhuǎn)變?yōu)楣?。當時,初步和汽車廠商打交道,華為比較強勢,并且彼時的HI模式下華為并不會有更多品牌和渠道的賦能。與此同時,當時的華為汽車業(yè)務也正在經(jīng)歷“陣痛期”,不僅HI模式下的阿維塔銷量遲遲不見大起色,而且問界品牌也處于低谷期,2023年第一季度銷量近1萬臺,與2022年月銷過萬降幅明顯。廣汽做出了上述選擇不難理解。但如今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廣汽還是又選擇與華為深度綁定了起來。實際上,這早已有跡可循。先是廣汽傳祺品牌加大了與華為合作力度。2024年4月,傳祺宣布將在轎車、SUV、MPV全領域搭載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等華為技術。
今年4月廣汽傳祺宣布深化與華為合作后有廣汽集團總經(jīng)理馮興亞的頻繁發(fā)聲。同年9月,馮興亞對外表示,廣汽與華為的合作還會深入。11月,馮興亞又稱,雙方在各層級、各領域頻繁交往,會加深和擴大雙方合作的可能性。“只要雙方合作的愿望一直保持這么強,肯定還有更多的合作成果、更多的合作項目?!?/strong>他還強調(diào),“此前廣汽對智能駕駛技術裝車的態(tài)度較為保守。是華為喚醒了我們對消費者新需求的感知和認識?!?/p>
廣汽集團前后態(tài)度大轉(zhuǎn)變,重新選擇華為背后,原因顯然是復雜的。 一方面,廣汽集團目前處境并不算太好。作為中國市場的重量級選手,很長時間里,廣汽集團都被認為是車企中自主研發(fā)走在前列的企業(yè)。但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廣汽集團有“掉隊”嫌疑。 廣汽集團2024年產(chǎn)銷數(shù)據(jù)(輛)根據(jù)1月初,廣汽集團發(fā)布的產(chǎn)銷快報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前12月,其累計銷量為200.31萬輛,同比下降20.04%,其中新能源汽車45.47萬輛,同比下降17.26%。銷量下滑的同時,營收也在下滑。根據(jù)廣汽集團公布2024年年度業(yè)績預告,預計2024年度凈利潤同比減少73%到82%。實際上,廣汽集團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2019年,廣汽集團毛利率突然出現(xiàn)斷崖式下滑,從18.56%降至6.9%,此后一直維持在7%左右。毛利率下降之下,廣汽集團的利潤也在不斷下滑。2018年凈利潤為109億元,但從2019年以后,其凈利潤再沒有超過百億。2019年至2023年廣汽集團的凈利潤分別為:66.18億元、59.66億元、73.35億元、80.64億元和44.29億元。 另一方面,廣汽營收、凈利潤大跌的同時,廣州經(jīng)濟數(shù)據(jù)也不太好看。這也是此次廣州極力促進廣汽和華為合作的重要原因。北京、上海和深圳,常年穩(wěn)居中國經(jīng)濟城市前三強。此前,地處珠三角的廣州,GDP向來位居第四。不過,近兩年,重慶GDP開始實現(xiàn)對廣州的反超。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各城市GDP排名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廣州地區(qū)的GDP為22149.95億元,同比增長2%。而重慶地區(qū)的GDP則達到23244.31億元,同比增長6%。無論是GDP經(jīng)濟總量,還是經(jīng)濟增速,重慶都實現(xiàn)了對廣州的超越。其中,廣汽集團的“失速”被認為是重要原因。畢竟汽車制造業(yè)是廣州第一支柱產(chǎn)業(yè),產(chǎn)值在廣州工業(yè)總產(chǎn)值占比超25%。顯然,廣州“著急”了,需要加速廣汽集團專業(yè)轉(zhuǎn)型,向華為靠攏。與此同時,華為也證明了自己在汽車領域具有帶貨能力。這點賽力斯深有感觸。在華為強大的智能化技術和渠道能力下,賽力斯快速崛起。 賽力斯2024年產(chǎn)銷數(shù)據(jù)(輛)先是銷量大漲。2024年,賽力斯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42.69萬輛,同比增長182.84%。后有收入大增。2024年前三季度,賽力斯累計營收1066.27億元,同比大增539.24%;歸母凈利潤40.38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22.9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扣非歸母凈利潤為37.63億元。在此之下,賽力斯的市值也是一路上揚。過去6年,賽力斯的股價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上市4年一度暴跌超80%,到近5年暴漲超18倍,單從股價表現(xiàn)看,與華為合作后的賽力斯稱得上過去幾年A股最好的投資。自2020年4月以來,賽力斯股價從最低7.58元/股,一路漲到上個月中旬最高149.48元/股,4年零9個月的時間,累計漲幅達1872%,總市值從當初只有98.34億最高飆升至2257.15億,市值暴漲超2100多億。 賽力斯近年來股價走勢截至2015年1月10日收盤,賽力斯股價為128.17元/股,總市值1935億元。廣州當然希望廣汽也能復制“奇跡”。最后則是民間輿論壓力,這點上汽一定深有同感。作為民族企業(yè),華為擁有一批重視用戶支持,特別是在被制裁后,支持華為似乎是一種“政治正確”。無論是喊出“不愿失去靈魂”的上汽,還是降低了和華為合作力度的廣汽,都長期受到一定的輿論壓力。多個重壓之下,重新?lián)肀A為,似乎成為廣汽必然選擇。03態(tài)度轉(zhuǎn)變背后,廣汽面臨多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