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01、簡介
    • 02、電感電流是否連續(xù):從CCM到DCM的關鍵點
    • 03、開關頻率是否改變:從PWM到PFM的關鍵點
    • 04、這么多模式,我太難了?
    • 05、為什么會認為DCM開關頻率不固定,應該比CCM開關頻率更小?
    • 06、小結?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開關電源模式大揭秘:BUCK電路如何“智能”應對負載變化?

13小時前
431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圖 1所示,有人疑惑其中的PFM是不是標錯了?有人疑惑DCM的開關頻率怎么會和CCM相同?

圖 1,BUCK降壓電路的導通模式

01、簡介

圖 2,BUCK降壓電路的導通模式和開關頻率

圖 2所示,為了能夠講清楚CCM / DCM /DEM / PSM / Burst Mode / PWM / PFM 這些概念的關系,我畫了這張圖,期望在這篇文章中能夠把它們講清楚。

參考文章:

非連續(xù)導通模式(DCM)和跳脈沖模式(PSM)大揭秘,二者等同嗎?差異有哪些?

跳脈沖模式(PSM)與突發(fā)模式(Burst Mode)大揭秘,二者等同嗎?差異有哪些?

02、電感電流是否連續(xù):從CCM到DCM的關鍵點

圖 3,BUCK降壓電路的CCM模式

圖 3所示,在BUCK降壓電路中,電感電流(瞬時值)是三角波形狀。

電感電流的中心值或平均值,等于負載電流 IOUT(這個結論在《開關電源寶典·降壓電路(BUCK)的原理與應用》“3.3.5 電感的平均電流”章節(jié)中有兩種嚴格的公式推導)。

電感電流的峰峰值,又叫做紋波電流,表示為 ?IL ,其理論值大小等于紋波電流系數與負載電流的乘積,也就是 ?IL = r × IOUT 。

參考《開關電源寶典·降壓電路(BUCK)的原理與應用》“3.3.2 電流紋波系數”章節(jié),或者直接分析圖 3中波形的幾何關系,可知BUCK電路從CCM到DCM基于I(電流)值的“關鍵條件”表述:

當 IOUT > ?IL/2 時,降壓電路工作在CCM模式,圖 3所示;

當 IOUT = ?IL/2 時,降壓電路工作在BCM模式,圖 4所示;

當 IOUT < ?IL/2 時,降壓電路工作在DCM模式,圖 5所示。同時,參考圖 2,我們將 I(OUT,TON,MIN) < IOUT < ?IL/2 對應稱為“狹義DCM”,將包括“狹義DCM”、跳脈沖模式PSM(Pulse Skip Mode)和突發(fā)模式(Burst Mode)在內的三種模式稱為“廣義DCM”。

圖 4,BUCK降壓電路的BCM/CRM模式

圖 5,BUCK降壓電路的DCM模式

由此可見,參考圖 2,在BUCK電路中,隨著負載電流從 I_(OUT,MAX) 逐漸減小到等于 ?IL/2 時,對應導通從CCM過渡到BCM/CRM;隨著負載電流繼續(xù)減小到了 ?IL/2 > I_OUT > I_(OUT,TON,MIN) 區(qū)間時,導通模式從BCM/CRM過渡到DCM狀態(tài)。這里,將最小導通時間 T_(ON,MIN) 對應的負載電流表示為 I_(OUT,TON,MIN) 。

關鍵特點總結:

在這些導通模式中,隨著負載電流從 I_(OUT,MAX) 逐漸減小到 I_(OUT,TON,MIN) ,占空比也從 D_MAX 逐漸減小到 D_MIN = T_(ON,MIN) / T_SW 。

在這些導通模式中,以傳統的PWM架構(而不是COT架構)的BUCK為例,開關頻率是始終不變的。

03、開關頻率是否改變:從PWM到PFM的關鍵點

書接前文,隨著負載電流從 I_(OUT,MAX) 逐漸減小到 I_(OUT,TON,MIN) ,占空比也從 D_MAX 逐漸減小到 D_MIN = T_(ON,MIN) / T_SW ,也就是導通時間被逼到了墻角,達到了器件能夠工作的最小值 T_(ON,MIN) ,即使負載電流繼續(xù)減小,導通時間已經小無可小了。

如果負載電流進一步減小,也就是 I_(OUT,TON,MIN) > I_OUT > I_(OUT,S,B) 的時候,電路會進入PSM(Pulse Skip Mode)模式,圖 6所示。

如果負載電流進一步減小,也就是 I_(OUT,S,B) > I_OUT 的時候,電路會進入Burst Mode,圖 7所示。

圖 6,BUCK降壓電路的跳脈沖模式(Pulse Skip Mode)

圖 7,BUCK降壓電路的跳突發(fā)模式(Burst Mode)

關鍵特點總結:

隨著負載電流進一步減小,以傳統的PWM架構(而不是COT架構)的BUCK為例,開關頻率開始減小或者從PWM過渡到PFM的邊界是 T_(ON,MIN) 這個參數。

圖 2中“占空比/導通時間”這列,上面“大”使用 D_MAX ,下面“小”使用 T_(ON,MIN) ,本質上是相同的。因為有 F_SW 或 T_SW 不變,而占空比和導通時間又滿足關系式 T_ON = D × T_SW ,所以占空比和導通時間這兩個參數是正比關系。

參考圖 2,在PFM這種開關頻率變化的調制模式下,對應的導通模式是PSM(Power Saving Mode),具體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跳脈沖模式(Pulse Skip Mode)和突發(fā)模式(Burst Mode)。

跳脈沖模式(Pulse Skip Mode)和突發(fā)模式(Burst Mode)兩種模式的邊界電流是 I_(OUT,S,B) ,一如CCM和DCM兩種模式的邊界電流是 ?IL/2 。

04、這么多模式,我太難了?

轉換個電壓而已,為什么需要這么多模式?這個問題其實與人們從線性電源轉而擁抱開關電源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更高的轉換效率,為了能夠在全負載范圍內得到更加平坦的效率曲線,圖 8所示。

圖 8,模式更多,效率更好

別擔心,作為硬件/電源工程師的我們,只需要設計好芯片外圍電路即可,這些模式如何“智能”“動態(tài)”轉換,是芯片設計工程師/模擬IC工程師該考慮好的。被設計良好的BUCK芯片,必須能夠“智能”地應對各種負載條件。

05、為什么會認為DCM開關頻率不固定,應該比CCM開關頻率更小?

至少在我的認知中,以傳統的PWM架構(而不是COT架構)的BUCK為例,CCM / BCM(CRM) / DCM / DEM 這幾種模式的開關頻率必然是相同的。

之所以有人認為DCM開關頻率比CCM開關頻率更小,是因為將除了CCM之外、包括BCM(CRM) / DCM / DEM / Pulse Skip Mode / Burst Mode 在內的這些模式都歸類為了“不連續(xù)導通DCM”,這里“不連續(xù)導通”的DCM可以認為是“廣義DCM”。同時,Pulse Skip Mode / Burst Mode這兩種模式下的開關頻率確實會減小。所以有:

CCM對應PWM,開關頻率是不變的;DCM對應PFM,開關頻率相對PWM是會減小的。

又或者是,因為每個工程師的理解不同,有些工程師認為沒有必要細分,只需要區(qū)分CCM、DCM(廣義)或者PWM、PFM即可,比如如下所示某大廠器件規(guī)格書 圖13、圖14就只給出了PFM和PWM,沒有進行細分。

06、小結?

參考圖 2,從此文更加細分的角度看,有以下兩點結論:

圖 2,BUCK降壓電路的導通模式和開關頻率

① 在占空比/導通時間在 D_MAX ~ T_(ON,MIN) 或者負載電流在 I_(OUT,MAX) ~ I_(OUT,TON,MIN) 這段工況內,調制模式都是PWM,開關頻率是固定不變的。這里,從電感電流是否連續(xù)的角度看,如果電感電流連續(xù)(或臨界,最小值等于0),對應的就是CCM / BCM(或CRM)連續(xù)導通模式;如果電感電流不連續(xù),對應的就是DCM(非同步BUCK電路)或DEM(同步BUCK電路)。

② 在導通時間小于 T_(ON,MIN) 或負載電流小于 I_(OUT,TON,MIN) 時,調制模式切換到PFM,相對PWM的開關頻率更小了。從電感電流的角度看,對應在PSM(Power Saving Mode),該模式具體又可以根據邊界電流 I_(OUT,S,B) 細分為跳脈沖模式(Pulse Skip Mode)和突發(fā)模式(Burst Mode)。

看完之后,你贊同此文的分析結論嗎?還有哪些需要補充的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