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01.富士康崛起成也拼命,敗也“拼命”
    • 02.何以解憂,唯有造車?
    • 03.代工,這條路能行得通嗎?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賭上一切的富士康,能造出“四個輪子的iPhone”嗎?

2022/12/08
862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前段時間因為鄭州疫情,富士康接連登上熱搜。同時也讓全國人民注意到,這家企業(yè)竟然以一己之力,扛起了鄭州乃至整個河南的工業(yè)經濟。

2010年,鄭州“拿下”富士康,從建廠到投產僅一年內,全市進出口總額就從51.6億坐火箭一樣竄到了160億美元,實現(xiàn)了兩倍速增長,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更是直接翻了25倍!


不僅如此,鄭州全市從業(yè)人數(shù)也從469.3萬漲到514.萬。

一年內實現(xiàn)9.6%的增長量,雖然不能說全市這45萬個就業(yè)崗位全都來自于富士康,但富士康帶動全產業(yè)鏈崛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畢竟,鄭州的電子信息產業(yè)產值在十年內,已經因為相關供應鏈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從150億到5300億的躍遷。

數(shù)據(jù)能說明的問題還不止這些。

2019年,富士康一家企業(yè)的進出口總額,占鄭州進出口總額81%,河南省的59.9%。

同樣,鄭州富士康在2019年、2020年出口總額都是全國之首,也是我國最大的外貿出口企業(yè)。


正因如此,富士康老板郭臺銘還飄過一段時間。

大膽說道:“你郭臺銘不聽我的,你把你的工廠搬走。我二話不說馬上搬,到底是誰怕誰。

但就是這么狂的富士康,如今卻在蘋果代工訂單流失的傳言中搖搖欲墜,下場造車,還頂著馬斯克的“嘲諷”也要給特斯拉拋橄欖枝,想接代工生意。

這,究竟是順應大勢的產業(yè)擴張,還是末日之際的掙扎求存?

01.富士康崛起成也拼命,敗也“拼命”

1974年2月,郭臺銘與朋友在中國臺灣成立鴻海塑料企業(yè)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30萬元,主要制造黑白電視機的選臺按鈕。

最初的生產線上也僅有15名員工,關系十分親密,甚至連吃住都在一起。

而沿著塑料件制造這條生產鏈,郭臺銘又從日本購買設備開辦了模具廠,隨后還陸續(xù)建立起了電鍍部門與沖壓廠,一顆制造業(yè)的新星就此冉冉升起。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鴻海開始在內陸投資建廠。在“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之下,很快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yè)制造商。

彼時的富士康在超20個國家及地區(qū)都有生產及服務據(jù)點,并擁有120余萬員工及全球頂尖IT客戶群,一時間風頭無兩。

不論從前還是現(xiàn)在,“全產業(yè)鏈降本+低價大量出貨”都是富士康百試不爽的絕密武器。

但這背后,卻是一次次血與淚的搏命。

“一顆螺絲釘落在地上,在這個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2014年,詩歌作者、富士康工人許立志從深圳富士康樓頂一躍而下,生命的代價,也只是富士康內部工廠內部巨大壓力的一個縮影。

所有員工必須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就餐,宿舍門什么時候關閉、甚至什么時間可以上廁所,都有嚴格的要求。

目的,就是讓工人和流水線的生產效能,能夠發(fā)揮到極致。

在這里,必須加班、不停地加班,因為加班的工時費比普通班次高很多,很多。

這,也是一場“血脈沿革”。

當年為搶訂單,郭臺銘甚至親自跑到生產線上當組長,組織所有干部,連夜加班15小時以上。

也是憑著這種高度“權威、控制、紀律”的精神,讓富士康獲得了甲方的信任和大批的訂單。

據(jù)說,在富士康內部,員工盡可能通過內調而不是外聘,以此來降低人力成本,甚至為了節(jié)水,富士康還提供洗衣服務,不讓員工自行洗衣服,就連公務接待的汽車都不愿意買。

郭臺銘甚至提倡富士康的高管干部們,要經常去閑置設備區(qū)、倉庫不良品區(qū)及垃圾場“逛一逛”,看看有什么閑置材料可以再利用。

因為降低成本,就是富士康的命,為了活命,只能拼命。

作為一家配套率可以達到了70%以上的企業(yè),富士康除了芯片幾乎都能做到自主配套,這不但能最大程度壓縮材料成本,還可以省掉中間買賣的不菲稅額。

垂直整合帶來低價的同時,還能拉到巨額訂單,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效應。

雪球,才能越滾越大。

甚至在富士康內部,有著“紅字接單,黑字出貨”的行話,意思就是接單時預算是虧本的,但交付時富士康卻能實現(xiàn)盈利。

而這背后的代價,就是“年9000多億的收入,利潤卻只有薄薄的5%”。

甚至據(jù)說,蘋果公司的毛利率接近40%,而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毛利率僅僅只有不到1%。

最可怕的是,這條路很難無窮盡地走下去。

首當其沖的,就是“代工依賴”問題。

盡管交給富士康造會比蘋果“自己造”更便宜,但受疫情影響,當初鄭州富士康廠區(qū)讓蘋果損失慘重,有分析師預測稱這次疫情導致iPhone產量直接降低近10%,出貨量減少千萬級別。

于是,分散供應鏈、穩(wěn)住供應,可能會是蘋果最可能的操作措施。

盡管富士康還是惠普和戴爾、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的最大代工廠,可一旦富士康蘋果獨家代工地位動搖,無疑是一場崩潰式打擊。

一旦難以繼續(xù)保持iPhone15Pro系列獨家代工商的地位,鴻海的危機,將達到一次峰頂。

而且,這樣的極致效率也已經被走到盡頭。

富士康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無疑是地獄級難度,因此,富士康必須尋找新的“緊急出口”。

02.何以解憂,唯有造車?

2021年10月18日,富士康正式發(fā)布旗下的純電汽車品牌Foxtron,一口氣亮相了純電動中型SUV Model C、純電中大型轎車Model E以及純電大巴Model T三款新車。

無數(shù)媒體報道,都將這一天,定義為富士康正式加入新能源汽車賽道。

雖然說這名字起得,有點“氣死特斯拉”的味道,背后真正的品牌承接方也是來自中國臺灣裕隆集團,就是造納智捷的那個車企。

但富士康入場造車的決心,可見一斑。

而且,僅僅過了一年,鴻海集團就在同一天發(fā)布了兩款自主研發(fā)的新車型:兩廂車Model B和電動皮卡Model V。

ModelC量產版也公之于眾,預計2023年將交付。

社長看了眼日歷,現(xiàn)在已經12月份,交付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啊。

郭臺銘對此的評價,就是:“這是我71歲以來,收到最好的生日禮物。”

原因無他,唯“續(xù)命”而已。

鴻海集團的未來,需要一場“蘋果”以外的續(xù)命,而新能源汽車賽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為此,郭臺銘找上過瀕死的拜騰。

去年1月4日,拜騰汽車就與富士康、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簽下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試圖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xiàn)拜騰首款車型M-Byte量產。

這兩家企業(yè)可謂是淵源頗深。

2015年3月,富士康就與騰訊、和諧汽車共同成立的“和諧富騰”。兩年后,和諧富騰更名為拜騰,“燒光”80多億融資、幾經輾轉,再度與富士康聯(lián)手打造“富騰”品牌。

當時,富士康也是揣著改變“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雄心而來。

富士康CEO劉揚偉說:“與拜騰合作是我們布局電動汽車領域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將竭力幫助拜騰M-Byte早日量產,登上世界電動車的舞臺。”

協(xié)議也確實規(guī)定,由富士康為拜騰汽車提供制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yè)鏈資源,拜騰汽車的丁清芬也曾說:“我們非常高興重回賽道?!?/p>

但時至今日,已經是和聲寥寥。

當然,富士康并沒有就此放棄,還相繼與吉利、大眾紛紛建立合作。

2022年,富士康還收購了美國商用電動輕型卡車供應商Lordstown俄亥俄州的工廠,成立北美電動車制造基地。

今年11月,有媒體傳言稱,大眾與富士康正在為即將面向美國市場而推出的Scout品牌電動皮卡和SUV生產事宜進行洽談。

一旦成功,將使用剛被收購LordstownMotors品牌不久的那座位于俄亥俄州的工廠。

看得出,富士康正在循序漸進,一步步推進它的造車計劃。

只是合作越來越多,很多人都看得出,這條路越走越像是代工模式。

沒錯,富士康就是想當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代工巨頭”。

03.代工,這條路能行得通嗎?

2015年,馬斯克在接受《德國商報》采訪時放言道:“你不能去找一家像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后說,給我造輛車吧”。

對此,富士康創(chuàng)始人郭臺銘的答案是:“蘋果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的iPhone,我們既然能造iPhone,為什么就不能造電動車?”

而且不服輸?shù)母皇靠?,火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宣布?strong>“2025年大約占據(jù)5%市場份額”的“小目標”。

并且指名道姓地表態(tài):希望以后可以給特斯拉代工。

其實盤一下鴻海手里的底牌,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也不是完全在“吹?!?。

2005年,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收購了中國臺灣安泰電業(yè)100%股權,開始進入汽車電子領域。
2013年,選用富士康生產制造的影音傳輸線束、倒車雷達、車內面板等產品的客戶名單里,出現(xiàn)了特斯拉的名字,與之并行的還有奔馳、寶馬、福特、大眾、日產等知名企業(yè)。
2014年,富士康宣布與北汽合作,共同投資研發(fā)生產制造新一代動力電池。
2017年,富士康甚至入股持有了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1.19%的股份。
2021年,富士康與Stellantis成立新合資公司,業(yè)務則以為車輛提供智能坐艙為主。

目前,富士康在全球信息通信技術(ICT)產品的市占率為40%-45%。

盡管局限于手機、電腦等“小型電子產品”領域,但經過多年布局,鴻海在電動汽車產業(yè)上的技術積累,顯然也不容小覷。

畢竟這些年的投資下來,鴻海集團少說也已經砸下數(shù)十億的資金,勉強也算跨過蔚來李斌口中400億的新能源造車門檻。

但這,就夠了嗎?

作為工業(yè)皇冠上的明珠,一臺汽車至少由有上萬個零部件組裝,想要做汽車行業(yè)的全產業(yè)鏈整合,并且達到代工手機那樣近70%的比重,會是多大難度,不言而喻。

且不說動力電池一條線上,就要牽扯到國際礦產、鋰鈷鎳的重重爭奪上,就單從產品最終價格的角度來分析。

一臺高端手機也就一兩萬塊錢,但放到新能源汽車上,百萬、千萬都是上不封頂?shù)摹?/p>

價格上翻了成百上千倍,產業(yè)鏈難度可就不只千倍了。

而當下主流的代工模式有三種:江淮與蔚來這種,“純純打工人”的模式,顯然不是鴻海的目標。而像比亞迪給小米、華為代工生產手機,甚至是與滴滴共同推出主打營運車輛的D1車型模式,又不太可行。

畢竟比亞迪本身就是一家十分成熟的車企,同事就具備強大的三電技術、零部件生產整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電池、IGBT,甚至可以直接“交鑰匙”模式,富士康顯然沒有,在這“場子”里根本打不贏。

還有就是麥格納這種,不會“親自下場”和客戶搶生意的整車代工,也就是說,麥克納只接代工,不去生產自己的品牌。

這就有點像富士康現(xiàn)在代工手機的模式,你知道你的手機是富士康產的,卻買不到富士康牌手機。

但這些路,且不說形成同樣規(guī)模效應的難度何其之大,即便“成功”了,也依然沒能擺脫低利潤率的困局。

所以,富士康真正的想法或是出路,應該是要走“華為造車”類型的技術輸出路線。

就像他們說的,特斯拉做車界iPhone,富士康,來當車界安卓。

提供所有車型的“平臺”,像吉利SEA平臺為百度提供“代工”服務一樣,既可以攤薄前期SEA品平臺研發(fā)的投入,也能拉高產能實現(xiàn)規(guī)模效應,同時強化對供應鏈的控制能力。

但目前,我們并沒有看到富士康在某一方面的“強勢”之處,強到可以成為開放平臺、“大家都想入局”的程度。

更為關鍵的是,新能源風口留下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想要通過代工闖出一片天地,卻至今沒能拿出“拳頭”產品的富士康,出路到底在何方呢?

或許對于富士康來說,逆勢而起的東風,只是還未到來。

畢竟,它,也曾經是一家屢屢創(chuàng)造奇跡的企業(yè).

富士康

富士康

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及工業(yè)互聯(lián)網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工業(yè)富聯(lián)始終堅持深耕中國、布局全球的生產和經營策略,業(yè)務范圍覆蓋數(shù)據(jù)全流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構建起國內與國外的橋梁,并基于多年來在精益管理、供應鏈管理、柔性生產方面的經驗,實現(xiàn)國內國外雙循環(huán),解決國內制造、原材料、銷售在外問題,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

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及工業(yè)互聯(lián)網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工業(yè)富聯(lián)始終堅持深耕中國、布局全球的生產和經營策略,業(yè)務范圍覆蓋數(shù)據(jù)全流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構建起國內與國外的橋梁,并基于多年來在精益管理、供應鏈管理、柔性生產方面的經驗,實現(xiàn)國內國外雙循環(huán),解決國內制造、原材料、銷售在外問題,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收起

查看更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