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年復合增長率近150%中國大陸 MEMS 代工廠中排名第一
    • 快速增長B面:三年累虧近44億元預計2026年盈利
    • 各路資本云集與中芯國際聯系緊密
    • 寫在最后
  • 相關推薦
申請入駐 產業(yè)圖譜

剛剛!紹興沖出一個晶圓代工IPO

2023/05/10
1227
加入交流群
掃碼加入
獲取工程師必備禮包
參與熱點資訊討論

紹興中芯集成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集成)正式登陸科創(chuàng)板,發(fā)行價為5.69 元/股,今日開盤股價上漲10.72%至6.30元/股,盤中一度漲至6.96元/股,漲幅達22.32%。

截至午間收盤,其股價回落至6.35元/股,相比發(fā)行價漲幅達11.60%,總市值為429.77億元。

根據招股書,中芯集成成立于2018年,是國內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代工企業(yè),主要從事MEMS功率器件等領域的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yè)務,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代工制造方案。

2022年,中芯集成實現營業(yè)收入46.06億元,同比增長127.59%。作為目前國內少數提供車規(guī)級芯片的晶圓代工企業(yè)之一,2022年第四季度,中芯集成晶圓代工業(yè)務中來自于汽車領域的收入占比已接近 40%。

目前,中芯集成第一大股東越城基金持股比例為 22.70%, 第二大股東中芯控股持股比例為 19.57%。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招股書顯示,中芯集成擬公開發(fā)行16.92億股,募集資金計劃投入MEMS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裝測試生產基地技術改造項目、二期晶圓制造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

年復合增長率近150%中國大陸 MEMS 代工廠中排名第一

數據統計顯示,中芯集成2020-2022 年營業(yè)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49.64%。2020 年度、2021 年度及 2022 年度營業(yè)收入金額分別為 7.39億元、20.24億元及 46.06億元。

招股書顯示,以MEMS和功率器件為主的特色晶圓代工業(yè)務,是中芯集成主營業(yè)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報告期內占主營業(yè)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86.07%、92.09%及 89.86%,主營業(yè)務突出。


中芯集成主營業(yè)務收入結構

除了在市場較大的消費電子領域不斷提升收入規(guī)模外,公司晶圓代工業(yè)務在汽車、工業(yè)應用領域的收入金額及占比不斷提升,產品結構明顯優(yōu)化。2022 年第四季度,公司晶圓代工業(yè)務中來自于汽車領域的收入占比已接近 40%。


中芯集成晶圓代工收入按應用領域劃分

目前,中芯集成已成為國內少數提供車規(guī)級芯片的晶圓代工企業(yè)之一,建立了從研發(fā)到大規(guī)模量產的全流程車規(guī)級質量管理體系,通過了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26262(道路車輛功能安全體系)、IATF16949(汽車質量管理體系)等一系列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已與多家行業(yè)內頭部企業(yè)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中芯集成的產能擴張迅速,2020年至2022年,公司產能分別為39.29萬片、89.80萬片及139.00萬片。

根據 Chip Insights 發(fā)布的《2021 年全球專屬晶圓代工排行榜》,中芯集成的營業(yè)收入排名全球第十五,中國大陸第五。

根據賽迪顧問發(fā)布的《2020 年中國 MEMS 制造白皮書》,中芯集成在營收能力、品牌知名度、制造能力、產品能力四個維度的綜合能力在中國大陸MEMS 代工廠中排名第一。

公司擁有國內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 MEMS 晶圓代工廠,牽頭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專項“MEMS 傳感器批量制造平臺”項目。

目前,中芯集成工藝平臺涵蓋超高壓、車載、先進工業(yè)控制和消費類功率器件及模組,以及車載、工業(yè)、消費類傳感器,應用領域覆蓋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風力發(fā)電、光伏儲能、消費電子、5G通信、物聯網、家用電器等行業(yè)。

快速增長B面:三年累虧近44億元預計2026年盈利

雖然年復合增長率將近150%,但截至目前中芯集成尚未實現盈利。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3.66億元、-14.07億元、-15.95億元,三年累虧43.68億元。

業(yè)內人士表示,短期內無法盈利這一情形在半導體行業(yè)屬常見,因為晶圓代工生產線前期固定資產投入和研發(fā)投入較高,從投產到產能充分釋放需要一定周期。

中芯集成也解釋稱,公司于2018年成立,成立時間尚短,由于所處的晶圓代工行業(yè)系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yè),需要大額的固定資產及研發(fā)投入實現產品的商業(yè)化,故前期研發(fā)投入、固定資產折舊金額較高。報告期內公司整體處于產能爬坡期,前期規(guī)模效應未完全顯現,同時公司以產能釋放為主要目標,公司產品結構尚未達到公司目標結構、成本有待進一步降低,因此公司處于虧損狀態(tài)。

公司現有一期晶圓制造項目生產線包括一條8英寸晶圓生產線和一條封裝測試產線,根據公司的測算,一期晶圓制造項目整體收入實現4.65億元/月、晶圓銷量達到10萬片/月、封裝測試達到1.36億只(塊)/月的情況下,在2023年10月首次實現月度盈虧平衡。

公司正在積極布局二期晶圓制造項目,將進一步提升公司8英寸MEMS和功率器件的代工產能,建成后將新增月產7萬片產能,從而推動公司業(yè)務持續(xù)發(fā)展。預計公司二期晶圓制造項目于2025年10月首次實現盈虧平衡。

在公司不進行其他資本性投入增加生產線的前提下,則預計公司2026年可實現盈利。

各路資本云集與中芯國際聯系緊密

據招股書介紹,中芯集成的前身為中芯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由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和盛洋電器于2018年3月共同出資58.8億元設立。

中芯有限設立時的股權結構

設立至今,中芯集成共進行了 2 次增資、4 次股權轉讓及 1 次減資。

此后,寧波東鵬、青島盈科、天津源峰、招銀成長、廈門國貿、青島同創(chuàng)、盈富泰克、尚融創(chuàng)新、蘇州胡楊林、青島軟芯、廣州辰途、寧波萬芯、株洲睿聯、青島聚源芯越二期、青島聚源芯越、Masterwell、深創(chuàng)投、上海泓成及蘇州和基等成為中芯集成的新晉股東。

目前,中芯集成第一大股東越城基金持股比例為 22.70%, 第二大股東中芯控股持股比例為 19.57%。此外,中芯集成由9名董事組成,其中越城基金提名2名董事,中芯控股提名2名董事。暫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據悉,中芯控股為中芯國際全資子公司,越城基金的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及基金管理人為中芯科技,中芯國際為其間接控股股東。

基于此,中芯集成與中芯國際的業(yè)務往來十分密切。

中芯集成分別于 2018 年 3 月 21 日、2021 年 3 月 21 日與中芯國際上海、中芯國際北京、中芯國際天津簽署了《知識產權許可協議》《知識產權許可協議之補充協議》,對方授權許可公司使用微機電及功率器件(MEMS & MOSFET & IGBT)相關的 573 項專利及 31 項非專利技術從事微機電及功率器件的研發(fā)、生產和經營業(yè)務,許可期限長期有效。

不過,中芯國際的專利許可授權是3年,自2021年3月21日起三年內,中芯國際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控股子公司及其他實際控制的子公司不使用該等知識產權開展MEMS及功率器件業(yè)務。當2024 年限制競爭期限到期后,中芯國際或許將存在與發(fā)行人從事同類或相似業(yè)務的可能。

寫在最后

5年時間里,中芯集成演繹了國內特色工藝晶圓代工企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歷程。

隨著國內功率器件芯片設計與工藝不斷積累,在技術壁壘較高的IGBT、MOSFET等產品領域的技術研發(fā)和生產制造也不斷突破,在國家政策支持,產業(yè)生態(tài)逐漸完善,人才水平逐漸提高的背景下,中國本土企業(yè)有望進一步向高端功率器件領域邁進,對各類IGBT和MOSFET器件制造工藝平臺的需求越來越高,將成為中芯集成等本土代工企業(yè)的成長新動力。

隨著其成功上市,公司競爭優(yōu)勢、市占有率勢必進一步增強,在新征程中將書寫出怎樣的新篇章,值得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登錄即可解鎖
  • 海量技術文章
  • 設計資源下載
  • 產業(yè)鏈客戶資源
  • 寫文章/發(fā)需求
立即登錄

公眾號:芯師爺;最及時且有深度的半導體媒體平臺。每日解讀半導體科技最新資訊、發(fā)展趨勢、技術前沿信息,分享產業(yè)研究報告,并打造中國最大的半導體社群與生態(tài)圈,歡迎加入半導體專業(yè)人士的圈子!